吉龙云家|怎么样正确对待艾滋病……

123456789

画面很暗。重重的敲门声打破寂静,出现了一座墓碑,碑前一束百合……这是国外早期的艾滋病宣传品的一个蓝本。整个片子沉重而恐怖,这种基调也是当年人们对待艾滋病的态度——艾滋病被认为是敲开人类健康大门的魔鬼。

片子早过时了,不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京办的孙先生倒是一直记着。联想起国内赫然惊目的各种反艾滋病宣传口号,他笑称这是因为大家都喜欢吓唬人,“把艾滋病叫做世纪瘟疫,其实瘟疫是指呼吸道系统的剧烈病变。而艾滋病只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根本不通过空气和水。”

耸人听闻还是起了作用:一系列带有歧视色彩的行为天天上演,变成了社会集体恐惧心理。艾滋病已经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

佑安医院徐莲芝大夫说这是一种错位:人们过多地把疾病与感染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而艾滋病其实只是一种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考虑得更多的是伦理学的角度:人们传统的思想价值观过多地侧重于引发艾滋病的行为方式,传统伦理做为评价尺度角色强大。结果,艾滋病被妖魔化。

不过在国外这种恐惧已经淡了——宣传片调子变得柔和:一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人孤独沮丧的背影,温暖有力的大手轻拍他的肩,“朋友,一起走”。很人性化。

从恐怖到柔和,经过了二十年,二十年也写就了一部艾滋病由被清除到被接纳的历史,宣传品的变化只是豹之一斑。与之相关的国际法《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和人权国际指南>中的一条内容是,不仅要靠立法改变人们的歧视态度,这还远远不够,还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媒体改变歧视态度。

上面还举了个例子:加拿大、南非等国已经制定了反歧视法。行政机关,比如人权委员会,通常调查和调节许多方面的歧视投诉,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经常被归到残疾这一领域。

很平和的一段文字,文字后面人的尊严得以展示,人的个性得以凸显。

我们还应该记住伊莉莎白·泰勒、菲利·卢塔亚等等一些知名人士或是默默无闻的人的名字——一个勇敢的个人可以改变整个国家或社会对艾滋病的看法。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