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老中医刘柏龄崇尚“补肾学派”……
123456789
刘柏龄(1927~),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全国首届“中医骨伤名师”,东北天池骨伤流派“刘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吉林省中医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及第二、三、四、五批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继承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继承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吉林省“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并被美国国际中医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刘柏龄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吴阶平副委员长颁发全国九名中西医获奖专家之一)及全国华佗金像奖和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教师”光荣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他“国医楷模”称号及“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和“成就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他还是校内“优秀共产党员”(2010),在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中,被评为“卫生忠诚奖”(长春市卫生局党委,2011)及全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在全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工作中被评为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吉林省卫生厅,2012),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中先进个人(中共卫生部党组,2012)。
刘柏龄崇尚“肾主骨”理论,提出“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形成了当代的“补肾学派”。从医60余年,任教50余载,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
从小立志学医
刘柏龄1927年6月5日(农历丁卯年五月初六)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一个中医世家。刘柏龄的祖辈皆以医为业。在他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全靠祖父和叔父行医维持生计。
刘柏龄的祖父刘德玉是“东北刘氏正骨”第三代传人。刘柏龄从小受祖父的熏陶,爱书成癖,过了五岁生日,祖父就开始教他读书、背书、写字,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他都能熟读成诵。到七八岁时,他继续学习《大学》、《中庸》、《孝经》、《濒湖脉学》等。193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高小毕业。在小学期间,他还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聪慧,又在叔父的指导和帮助下,基本上读完了中医学的入门书籍,为他以后深研中医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同年他又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新京(长春)国民高等学校。毕业后,他便毅然决然地回家乡继续随叔父刘秉衡(刘氏正骨第四代传人)学医治病。
刘柏龄正式学医是在16岁。他从“国高”毕业回到家乡,在叔父身边开始悉心学习中医理论,并跟随叔父出诊,立志秉承祖业,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不为良相愿做良医”的人生理想。
看着刘柏龄入门的医学书籍学的差不多了,又强调他深入研读《濒湖脉学》,开始让他重点学习《医宗金鉴》,这部医学巨著,重点要读透的是《正骨心法要旨》、《外科心法》以及《幼科心法》。还要重点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备要》、《温病条辨》、《伤科补要》、《疡医大全》等。
实践出真知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自从叔父给他指出了中医入门医书及中医经典著作后,他就开始了反复研读,尤其是《濒湖脉学》让他几乎翻烂了,且能熟背下来,可是放下书之后,他还是不得要领,到了给患者切脉,很难确定诊断。叔父说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指下难明啊”。叔父看他一脸茫然,就笑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切脉,关键就是要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啊!”此后,他逢病人就给人把脉,然后再看叔父对病人把脉,并讲解病人的病情病理和治疗方法,从中慢慢体会,时间长了,他自己就多了心得体会,对各种脉象渐渐有了认识和粗浅掌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切脉,刘柏龄日积月累,逐渐掌握了要领,对病人的切脉准确程度越来越高,以至后来几乎跟叔父切脉的结果基本达到了一致的水平。
第一次正骨。学习正骨的重点是正骨手法,须在临床实践中体会运用,久而久之,才能得心应手,收到实效。所以刘柏龄经常和叔父一起为患者接骨、拿环,顺骨捋筋。
一次叔侄俩接诊了一个六岁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叔父让刘柏龄给他手法复位。当时,刘柏龄看着孩子痛苦的表情,不免有些胆怯,叔父看出了他在犹豫,就说:“你不是跟我看了多次正骨吗?自己不动手做,永远也学不会。”
刘柏龄鼓起勇气,决心和叔父把这个儿童的骨折整复好。他把用什么手法,怎样进行复位,向叔父说了一遍。叔父点头笑着说:“很好,就这样。不过,这次正骨,咱俩配合,要以你为主。”在叔父的鼓励下,终于大着胆子,请叔父握住患儿的上臂,自己握住患儿的前臂,作顺势相对拔伸,然后用手挤压远近骨折端,纠正重迭移位,复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迭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拉,同时用捺正等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在拔伸下屈曲肘关节,且感到复位的骨擦感而成功。
这是第一次以他为主进行正骨,刘柏龄已经紧张的大汗淋漓了。用小夹板固定后,X线摄片检查:完全达到解剖复位,这年刘柏龄18岁。
身怀“起死回生术”的小大夫。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刘柏龄的医术也在不断提高,叔父不在的时候,他也能给患者诊治一些常见病。
早春的一天凌晨,天还挺黑,就听有人叫门接先生(当地对医生的称呼)。刘柏龄披衣开门一看,两个农民赶着一辆花轱辘车站在门前,那个年轻的农民急切地找刘老先生出诊。
不巧的是,叔叔昨天给人往诊没有回来,那个岁数大的农民得知老先生不在,当时就哭了,哭声惊醒了刘柏龄的奶奶。奶奶一向心地善良,一听这种情况,也跟着着急,就对来人说:“我们家的老先生虽然不在,可小先生在家。你们要信得过,可以让他先去看看,等老先生回来,再给接着治。”听了这话,那个年岁大的农民犹豫了一下,最后无可奈何地说:“那也只好这样了,能不能救过来,就看我儿子的造化了。”接着他又叮嘱道:“我儿子伤的很重,你要多带些药,特别是止血药。”刘柏龄为了救人,他不能推辞。于是,认真地检查一下药包里的药,坐上花轱辘车,跟着来人一阵颠簸,终于到达病人家中。刘柏龄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不大的土炕上躺着一个浑身都是白面的人。刘柏龄来不及细问,忙检查一下伤势,发现病人伤得很重,创面特别大,从左侧眼眶及脸颊至唇上全部被撕裂开了,颧呈凹陷性骨折,而且伤口还在渗血,病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脉沉细无力,呼吸微弱,口唇苍白干裂。
刘柏龄凭着跟叔父多年从医的经验,从脉象上推断,这个患者,还有救治的希望。他紧忙把大剂量当归补血汤加大剂量人参急煎给病人灌服,紧接着给患者进行创面处理。由于创面很大,处理起来很费事,只能一点一点地清洗,然后敷上止血药。这时刘柏龄就全神贯注的仔细观察病人的神态、呼吸和脉搏。令人高兴的是病人有了好的转机。脉搏虽然仍处于沉细无力的状态,但病人的神态较好,呼吸逐渐变得均匀了。
“现在病人已经脱离危险了!”刘柏龄兴奋地说。于是患者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患者的父亲拉着刘柏龄的手说:“小刘先生你可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没想到我儿子能活过来,太感谢你啦!”这次用中药救治病人,刘柏龄也感到不可思议,他暗自庆幸这次抢救危重病人的成功。
刘柏龄时年19岁,初次独自行医的成功,给他以极大的鼓励,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要学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陈实功、叶天士等中国古代名医,博采众方,开拓自己的医学新领域。
执业与再学习
1946年10月初挂起了“刘柏龄中医正骨诊所”的牌子,便独立正式接待病人。1948年初成立了扶余县第十八区(三岔河镇)中医联合诊所。刘柏龄率先参加了诊所,并将自己诊所以往的一些用具、医疗器械和药品送进了诊所。同年参加了卫生工作者协会,被选为扶余县第十八区(三岔河镇)分会组织委员。
1951年,扶余县人民政府,将刘柏龄调到区人民卫生所(今扶余县人民医院前身)任中医师。正当刘柏龄专心致志地、夜以继日地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方法、方药等的紧张时刻,扶余县人民政府卫生科通知他报考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他按县政府通知要求的时间,如期报道迎接考试。
1955年8月上旬的一天,刘柏龄被省中医进修学校录取,并担任班内的学习委员。
1956年11月,一年的进修学习结束了,经过毕业考试,全部合格,并获得“品学兼优奖(奖状与奖品)。后留校担任《中国医学史》的教学任务。1958年学校领导经过挑选,决定选派刘柏龄和任继学两名出类拔萃的年轻教师去北京深造。
1958年8月10日,刘柏龄一行来到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柏龄被学校推荐为班级的学习委员。医学知识上跨越式的提高。使得刘柏龄有机会在北京学习期间主持并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的第一版教材《中国医学史讲义》。
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忙碌,终于完成了《讲义》的初稿,由刘柏龄进行了统稿,然后交给宋向元老师审定。后来又经过在广州(1961年)召开的全国中医教材会上审定通过,于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挑起教学重任
1960年他从北京回来的时候,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已经于1958年8月更名为长春中医学院,即现在的长春中医药大学。
校领导让他担任中国医学史教研室负责人和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并兼管五官科教研室。那时的中医外科教研室包括疮疡外科、骨伤、皮肤和肛肠等科,是全校最大的一个中医教研室(也叫大外科教研室)。
当时的教学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急需教材,尤其需要《中国医学史讲义》和《正骨学讲义》。一个暑假,他编写了两部教材,真可谓“三更灯火,五更鸡!”在长春中医学院建校之初,由于设备奇缺,人员不足,刘柏龄一人承担了《中国医学史》、《中医外科学》和《中医正骨学》的教学工作,成为一人兼三个教研室的负责人。
十年动乱后期,根据新的教学精神,刘柏龄又重编了《正骨学讲义》(大学本科用)和《中医伤科学讲义》(西医学中医用),均由长春中医学院出版应用。1974年刘柏龄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外伤科学》(史称三版教材),197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0年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材《中医伤科学》(史称四版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4年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材《中医伤科学》(史称五版教材),198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1996年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中医骨伤科学》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柏龄还主编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专业教材:《中国骨伤科学·治疗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一版、1998二版)。自著《刘柏龄治疗腰病手法》(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DVD光盘,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刘柏龄在中医骨伤科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令人称赞的科研与发明
刘柏龄从事中医药教育和临床工作以来,始终把科学研究工作放在首位,他遵照《黄帝内经》所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又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将振掉,骨将惫矣。”的论述。研究治疗骨质增生的“骨质增生丸”新药处方。该药经吉林省科委、省卫生厅主持科研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属国内首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该药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应用半个多世纪,取得较好疗效,总有效率在90%以上。从而填补了治疗骨质增生病的国内空白。
20世纪80年代,在骨质增生丸处方的基础上,又研制出治疗颈、肩、腰、腿痛新药“壮骨伸筋胶囊”;20世纪90年代研制出治疗骨质疏松的“健骨宝胶囊”和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复肢胶丸”。这是刘柏龄第二代、第三代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疗效均较满意。治疗骨质疏松的“健骨宝胶囊”、治疗风湿的“风湿福音丸”、治疗软痛及风湿骨痛的“汉热垫”、“药柱灸”,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鉴定并获奖。
刘柏龄自创“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点刺“暴伤点”治疗急性腰肌扭伤、“一牵三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旋转牵拉松解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理筋八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不仅独具一格,而且疗效卓著。他开辟了无需手术,用中药能治好骨伤科疑难病的新途径。
走出国门,弘扬中国医学
1992年9月,刘柏龄应香港中医学会的邀请,进行讲学、会诊活动,长达三个月。在此期间,香港中医学会组织当地中医工作者,举办了多次学术讲座和多次大型会诊。对常见病如颈、腰椎病,肩、肘病等,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并进行了手法、针刺治疗的演示。同时还接治了一些典型病例,如点刺“暴伤点”治疗急性腰肌扭伤、“一牵三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都是立见功效。多数患者被抬着或背着进来,经过治疗自己走着出去。另如肩周炎、网球肘经过针刺加手法治疗,收效甚速。使海外的中医学者,领会了来自中国大陆中医正骨大师的风范。
一次香港讲学,让刘柏龄在国际中医正骨界名声鹊起,先后又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收了研究生,将自己所学毫不保留地传给了这些海外华人,让中医正骨这朵艳丽的奇葩在世界医学领域绽放。
1996年,在新加坡期间治愈一位60多岁的当地企业家王某,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卧床长达半年之久。经过德、法、美国及当地专家诊治过,均不见效。该患者又不同意手术治疗。经过刘柏龄给他用针灸、手法及服中药治疗三周,竟能离床活动,四周后,基本痊愈。这一例证在新加坡轰动很大,誉称刘柏龄为中国神医。
一次次走出国门,一次次精彩的讲学和会诊,奠定了刘柏龄在世界中医骨伤界非同寻常的地位。每到一地,他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不同的讲学、报告、会诊,力求实效。他不顾自己古稀年龄,只要有机会就宣传中医骨伤事业,推广和弘扬中国中医骨伤技术。
刘柏龄在美国期间,接收了美国国际中医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美国国际华佗中医学院聘为教授兼副院长、美国健康组织协会聘为常务理事以及美国世界骨伤专家协会副主席等。
业绩永驻医史
刘柏龄对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而是给了他很多、很高的荣誉。他是吉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83),省优秀科技人员(1987),省医药先进科技工作者(1996),全国杰出科技人才(1997),当代华佗医学教育家(1998金杯奖),跨世纪骨伤医学杰出人才(2001金杯奖),世纪骨伤杰出优秀人才(2004环球金杯奖)以及吉林省暨长春市资深名医等。他还被评为国家名老中医,带国家高徒和硕士、博士生导师,在全国业内享有盛誉,他的名字和业绩已经被收进《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现代中医骨伤科流派菁华》、《当代中国骨伤人才》、《吉林英才馆大观》、《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辞典》以及《中国骨伤科学辞典》等志书中,被永远地载入史册。
刘柏龄经常以继承先贤、启迪后学为己任,半个多世纪笔耕不辍。他在诊疗之余,教学之暇,致力于理论著作和实践经验总结,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有关“肾主骨”理论在骨伤科临床应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在骨伤科手法治疗和理论与临床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公认。不仅如此,他还以充沛的精力著书立说,先后编著(7部)、主编(10部,其中全国高校教材4部)、参编学术著作(7部,其中高校教材3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一部),共24部,这些著述中渗透了刘柏龄60多年医疗实践理论和50余年的教学经验,为现代中医临证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在理论和疗法的阐述方面,颇有见地,对继承发展中医事业,做出了辉煌的成就。
刘柏龄作为一位医生、一位学者,他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仍一线在岗,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模范履行岗位职责,急病人所急,千方百计为病人康复而努力;他刻苦钻研,攻克骨伤疑难病,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创治疗骨质增生(骨关节病)新药“骨质增生丸”,使骨质增生从“不治”向可治方面转化前进了一步,该药于1987年获长春发明与革新一等奖,1991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该药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研制的“风湿福音丸”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壮骨伸筋胶囊”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复肢胶丸”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刘柏龄治疗腰病手法”(DVD光盘)获首届“优秀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及“CAL课件奖”一等奖(2006),主编的《中国骨伤治疗彩色图谱》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2003)。
刘柏龄一贯谦虚谨慎,以诚待人。时时以“矢志岐黄,继承、创新、为人民”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决心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新做出更大贡献。(刘茜贾树林冷向阳赵文海)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