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壮医崇尚舞蹈气功……

123456789

崇尚舞蹈气功 在壮族医药的起源阶段和早期医疗活动中,舞蹈气功和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也是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这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在壮族先民生产生活的宏大画卷——花山崖壁画上面。

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先.民在左江和右江两岸绘制的巨型壁画,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宁明、崇左、扶绥、大新、龙州等县和凭祥市,分布区全长300多千米。从宁明县的珠山到扶绥县新湾山的53 个山头的峭壁上,有用赭色绘制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笔画粗犷的崖壁画,其中人像有2 688个,还。有铜鼓、锣、环刀、宝剑等物,以及一些动物图像。人像最高者达3 米。从分布的范围和画幅的大小来看,花山崖壁画都比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和云南的伧源佤族地区岩画更广更大,是研究古代壮族社会生活的极有价值的资料。

崖壁画所用的赭红色颜料,经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鉴定其主要成分属氧化铁。专家们现在已经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证明花山崖壁画基本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至于崖壁画所反映的古代壮族社会生活内容,由于缺乏明确的相应的文字记载,学者尚在全面深入研究之中。从1984年以来,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广西中医学院的科研人员,从民族医史的角度,对规模最大、图像最为壮观的宁明县花山崖壁画进行了多次考察。考察结论表明:在花山崖壁画所反映的古代壮族社会生活中,确有涉及到防病治病的医药卫生方面的内容。在这处高达40多米、宽130多米、面积约6 000平方米的临江崖壁画上面,绘制有1 370多个人像。这些人像正面多为两手上举,肘部弯曲成90 度—110度,半蹲状;两膝关节亦弯成90度—110度。侧身的人像多排列成行,两腿向后弯曲,两手向上伸张。可以说,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图,都是一种舞蹈动作或功夫动作形象,且似有首领示教。人们对于这些舞蹈动作间接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当然可以作出种种猜测或分析,但决不能忽视它的直接效果——却病强身,特别是对腰、膝、肩、肘等处关节肌肉的锻炼,是显然而且肯定的。舞蹈及气功锻炼在早期医疗实践中的地位,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从华佗创制的五禽戏中可以得到证实。又《吕氏春秋》载:“昔隋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 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史·阴康氏》也指出:“阴康之时……阴凝而易I:司,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为舞,教人引舞以利通之。”可见引舞疗疾的起源很早。

壮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所致,阴湿多雨,脚气、风湿、身重着等为常见多发之病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而壮族先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这些具有宣导滞着、疏利关节作用的舞蹈动作,并作为永世流传的防治疾病的方法而绘制下来。花山崖壁画的文献记载甚少,但清代汪森的《粤西丛载》转引张穆的《异闻录》在述及广西太平府沿江两岸的这些崖壁画时,特别指出:“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这当然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它首次指出崖画与疾病有关。人们对于这些手舞足蹈的人像,只能顶礼膜拜。仿而学之,就可防病;相反,如果妄加评论或微言指责,就要受到病魔的惩罚。这种被神化了的传说性记载,对于我们考察花山崖画无疑是很有启发的。

壮医专家覃保霖先生从气功.的角度考察花山崖画。认为其中典型画面,人物正面站桩形式,双膝微弯成平马步,双肘微屈上举成莲花掌,按这样的功式实测,人体重心自然凝聚于脐下气海丹田,是人体站得最稳的功式。壮族民间练气功、扛石、举重均用此功式。左江流域在一个回归年中,由芒种经夏至回到小暑前后,都有特定时刻太阳正临当地子年线天顶,这是壮医选择的特定气功日。此时练气功则因人天地同在一宏观引线上,故效果最佳。覃氏认为,花山气功体现了壮医理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天地三气同步运行,符合关于天体力学的宏观理论。人体受天体宏观引力作用,调动体内微观生理机能,使躯肢脏腑气血同步运行,健运不息,起到养身健身祛病康复之效。覃氏将春秋战国时期带气功铭文的玉佩、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导引图帛画以及广西花山壮族先民古代气功崖壁画,并称为中国三大气功文物。

在壮族先民的早期医疗活动中,崇尚舞蹈气功除了体现在花山崖壁画的人物图像外,在壮族的一些其他出土文物上也有所反映。例如在贵县和西林出土的西汉时期铜鼓饰纹上面,就有许多舞蹈的形象:舞姿有的重心偏后,上身微微昂起;双臂前后屈伸,并上、下摆动,似乎是在模仿鹭鸟展翅飞翔时的矫健姿态。至今一些民间壮医在治病时,还在演示类似花山崖壁画人像和铜鼓饰纹舞蹈图像的动作。崖画所在地宁明县城的一位老壮医,以古稀之年获得1970年广西全区武术观摩赛二等奖,可见其雄风犹存。据此可以说,广泛利用舞蹈导引、按矫气功治病,是传统壮医源远流长的一大特色。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