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大学的重心要落实在“学”字上……

123456789

  当一门学问或者技术上升到学科的高度时,就必然有它传播与继承的场所和载体,笔者认为大学是学科弘扬专业知识的最佳载体,而学者则是维系学科命脉的主要载体。

  大学的重心要落实在“学”字上

  大学在古代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四书》中《大学》一书,它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而成书,是讲修德与治国之间关系的篇章。二就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现在的大学显然和后者意义相近,泛指高等学校。但笔者往往愿意用《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语句来形容大学。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指的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表明了大学至少应该帮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层面的进步。

  一是道德层面做到“明德”。大学是各种学科传播高等专业知识的场所,然而比起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道德。在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讲品质、讲信用、讲德行,具体到各个行业有着行业内部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在大学里学生们掌握到了较高级的知识,学会了更为优秀的思维方式,如果不具备道德,就极有可能严重地危害社会、伤害行业。大学不只是弘扬学生们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们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光明正大的道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服务社会。

  二是知识层面做到“亲民”。“亲”应做“新”解,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将会和过去产生极大的不同,学习内容和思维方法都将变化。大学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于激励学生掌握知识后勇于开拓创新,在于传授学生专业中更为优秀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脱胎换骨、弃旧从新,才称得上是接受过高等教育。

  三是完善学生层面做到“止于至善”。大学院校除了基本的学位课程以外,有着丰富的活动,精彩的讲座等等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课外安排。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大学几年中学习培养政治、思想、心理、身体、人文和科学等素质,培养除专业外,分析解决问题、语言、交际等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大程度地完善学生们的方方面面,最大程度地发掘其潜能,让学生认识、了解并参与到书本以外的世界,对于完善学生人格、学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之所以大,笔者认为应具备“四大”,即大楼、大树、大师、大气。大楼,指的是大学作为传播高等知识的场所,应当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教学需要宽敞明亮的教室传道授业;实验需要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研究创新;读书需要典籍丰浩的图书馆提供资源等等,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能被称为大学的基本必要条件。何谓“大树”?并非学校绿化如何。大树都有年轮,年轮的多少代表历史的长短,凡是大学中拥有参天大树者,代表着这个学校历史悠久,也代表着它有了较长时间的学术研究史和人才培养史,是一所大学学术成熟、桃李天下的侧面象征,因此大树对于大学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大师是一所大学的学术灵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每一个学科,每一种专业,都应当有其代表人物能够为学术代言、给学生引路、为发展指明方向,大师是一个学科能够屹立不倒、不断前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大学不应该缺少大师。大学之大还在于大气。陈寅恪先生作为中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在1929年作王国维纪念碑铭时写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句,如今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大学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摇篮就应当具有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不仅可以容纳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知识结构,还应该可以包容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见解。“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样才体现了大学之大气,才有利于大学的人才培育、学术发展。具备“四大”方可称其为大学,四大缺一不可,切莫“四大皆空”。

  大学的重心还是要落实在“学”字上。大学之“学”在于学科研究、学术专研之地、以学生为中心,不论是老师从事教学还是学生的任务都是围绕学习。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研究定位方向、研究团队、研究相关平台条件和研究课题。总而言之,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大在于“大楼”、“大树”、“大师”、“大气”,而最终这一切是为了学习、学术和学生。

  以上是笔者对大学的见解和认识,也是对我们中医药大学的期冀和在工作中坚持努力追求的目标。

  学者应该具备四个条件

  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专家、学者对学科知识进行传播、发扬、创新。我们的学生今后也会成长为学者。但笔者认为学者不应是普通的学习者,也不能仅把专业里的行家里手称为学者。学者应当是学科里的德才兼备者,应当具备独特的风范。概而言之,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评价一个学者。

  一是具有格物致知的能力。学者的一生应当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因此学者应当具备推究专业事物的原理法则并总结为理论知识的能力,才能发挥学者自身的作用,才能为学科做出实际的贡献。

  二是要具有诚心正意的学术态度。诚心诚意地研究学术,不图成名快,不图利益高,不在学术上弄虚作假,是学者的底线,也是成为学者的基本要求。

  三是要有修身的素养和齐家的本事。当有了较好的学术能力、学术态度,还要进一步修身齐家方可达到学者的要求。修身指的是加强自身修养,修养高则胸襟广、眼光远、气度高,很大程度上,修养的高度决定了学术的高度和学识进步的空间;而齐家,并非单单指的是管理好家政,如今,研究学术不仅是靠个人,更多的是靠团队,拥有管理好自己学术团队的本事才能把学术研究的能力发挥到最优、效率最高,作为学者应当有这样的本事。

  四是学者应当具备“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谦逊姿态。学者首先要善于学习,不仅向本学科的前辈、同辈甚至学生学习,也应该有吸纳兼容其他专业优良知识的胸怀,这就要求学者应当有谦逊的学习态度,比如我们作为中医人,不仅仅是跟老师学,跟年龄相仿的同辈学习,有时也会从学生那里汲取知识,同时也要学习吸纳西医学优秀的知识,不应该存在自傲的偏见和盲目的排斥。谦逊学习、取长补短才是一个学者的姿态。

  这些是笔者对“学者”的一些个人见解,也是笔者对中医学子今后成长为学者的一些期许和要求。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