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了凡四训》净空讲记4……

123456789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善为正,恶为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对于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往往我们自以为是善事,而未必是真善,这个不可不知。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何谓半满?《易经》曰:‘善不积,就不足以成就名望;恶不积,就不足以败坏声誉。’《书经》说:‘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义灭了殷商。’这好比储藏东西在器皿中一样,我们常常累积,它很快就满了。若是懈怠,不常积存,就不会满。这是‘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

因此,善一定要勤积,就会圆满。若是懈怠,偶尔遇到才行一点善,并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众生上,所做的善只有半善,不能做到圆满。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只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庙里想发心供养,而身上只有两文钱,她就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供养寺庙,住持和尚亲自为她诵经忏悔。过了几年,这个女子被选入宫廷做了嫔妃,享受人间的富贵。她带了数千银两再到寺庙来供养布施,而住持和尚只命他的徒弟为她回向。因此,这个女子就问:‘为什么我穷的时候,只布施两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今天我带了几千银两来供养,反而不亲自为我回向?’老和尚说:‘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忏悔,不能报你的德。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但是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真切,所以我让我的徒弟给你忏悔就可以了。’因此,心真诚,布施虽少,得的善福是圆满的。做了嫔妃,免不了带著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心不真诚,德就损了,所以实际上修的福是半善而已。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钟离’,汉钟离,八仙之一。

汉钟离要传授吕洞宾‘点铁为金’的法术,可以救济贫苦穷人。吕洞宾问:‘我把这个铁变成金,会不会还原?’

汉钟离说:‘五百年之后,还会还原。’

吕洞宾说:‘如此则害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

汉钟离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言,三千功行都已圆满了。’

此地讲‘半善’与‘满善’,举了三个例子,也就是三种说法。我们要想一想,修善积德到底是满善还是半善?我们现前得的果报是圆满的,还是有欠缺的?学佛人一般本质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没有智慧见识,所以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报不圆满,道理在此。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行善,不分别、执著所行之善,则所作一切都是圆满的善。若是著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奋勉励修积,还是半善而已。什么原因?善心里夹杂著执著,所以善功不纯,只得半善。譬如,修财布施,内不执著有我。若执著有‘我’,这个心就不真不纯。外不执著能受布施的人。若永远不忘某人接受了我们的布施,这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把纯善之心破坏了。也不执著布施多少钱财。这就是‘三轮体空’,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忘得干干净净。基本道理就是‘一心清净’,一心是真心,一心没有界限,等虚空遍法界,丝毫之善与心量一样大。所以,一斗米的布施能种无量无边的福报,一文钱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假如没有忘我,也没有忘他,也没有忘记所做的好事,虽然布施很多钱财,得的是半福,而非满福。这又是一种说法。

人能够做到不著相,就是菩萨。《金刚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菩萨。’菩萨与非菩萨的差别,就在此地。你心里还有我、还有人、还有是非,你是凡夫。心里没有我、人、众生、寿者(时间的观念)的种种分别、执著,就是菩萨。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须从断恶做起,恶断得干净,果报就殊胜圆满。

对于‘半’与‘满’,这一段才讲得究竟圆满,但是这不是我们能做到的。由此可知,我们讲半讲满还是有等级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用此地这个标准,前面所说的满都是半,都不是真正的圆满,到‘三轮体空’才是真正圆满。

谁能做到‘三轮体空’?法身菩萨。不但六道众生做不到,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也做不到。为什么?人不能无心。换言之,心中有妄想、分别、执著,就达不到这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我们知道了也有好处,行善就不会自以为满足,无论积多大的功德都还不够多,这才肯认真努力发愤修善。明白此理,才知道诸佛菩萨的善行念念圆满,无论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无一不圆满。因为诸佛菩萨用真心,真心本性行事无一不圆满,道理在此地。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要发愿作佛的道理。

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居士,一生修布施。她布施的财物不多,她天天为一些老人、病人服务,她不知道有自己,也不会把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也没有想‘我今天做多少好事’,心地真诚清净慈悲,真正做到了‘三轮体空’,所以她得的是满善,果报殊胜。

有很多人不明事理与真相,认为我都布施掉了,明天怎么办?谁肯布施我?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就算放下,也只放下一半。所以,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达到满善。当然他的果报只能得到一半,不能达到圆满。这个道理了解得不够透彻,行善不彻底,要想希求圆满的果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一生的财富从哪里来的?得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财富的因是财布施,愈施愈多。布施是种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得多,收获一定多,这是一定之理。所以,愈肯施财的人,他的财源滚滚而来。但是心要真,不是为祈求发财而布施;要是为求发财而行布施,这是因地不真。会不会发财?会发,但是不多,只比布施出去的多一点点,就是加一点利息而已。如果不为发财而财施,果报就厚了。财来了,绝不自己享受,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这个果报愈来愈殊胜,决不在人间,在天上、在华藏世界、在极乐世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果报,所以要懂得修因,因纯正才能得到殊胜的果报。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主者’,阎罗王。‘吏’,判官。‘三山’,福州城有三座山,即九仙山、闽山、越王山。

何谓大小?宋朝卫仲达在翰林院任职,有一次被小鬼带到阴曹地府。阎罗王命判官把卫仲达的善恶簿子拿来做个比对,结果卫仲达一生造恶的档案摆满了一地,而行善只有一卷,就像筷子那么细。阎罗王看到说:‘好,拿秤来称一称。’结果摆满一地的恶簿子反而轻,这一卷小小的善薄子反而重。

卫仲达说:‘我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过恶?’

阎罗王说:‘起个恶念就是小恶,不等待你犯;你要是犯了,就是大恶。’所以,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

他又问:‘善的那一卷到底是什么事?’

阎罗王说:‘朝廷曾经要兴建一个大工程,在福州城的九仙山、闽山、越王山修石桥。你上疏建议皇帝不要兴这个工程,因为这个工程不是必要的,而且劳民伤财。’

卫仲达说:‘我是有建议,但是朝廷并没有接纳。我这篇奏章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阎罗王说:‘朝廷虽不从,你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人民,这个善大。如果朝廷采纳,你的善就更大了。’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茍在一身。虽多亦小。

所以,念念为全国著想,为全世界著想,虽然做的善少,这个善因此很大。如果只顾自己或家庭的利益,做再多、再大的善,也是小善。

佛法讲‘境随心转’。我们存心为众生,为众生的心愈广大,善的力量就愈大。但是跟法身菩萨相比,这个善还是半,不是满。因为法身大士起心动念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为一个世界、一个星系。所以,点滴之善都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克己’,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

何谓难易?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讲存养的功夫,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要从哪里做起?从难克服的地方先做,其他的就容易了。孔老夫子讲到‘为仁’,也说到‘先难’。换言之,如何能做到仁,也必须从难的地方下功夫。难在哪里?难在你要想做一个仁人,必须要克服自私自利。因为有自私自利,仁就没有了。

‘仁’是会意字,一边是‘人’,一边是‘二’,这是教我们要做到自他不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想到别人,立刻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换言之,如果我们有私心,自私自利,‘仁’就没有了。佛法常称菩萨为‘仁者’,就是菩萨没有自私自利。前面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种人就是仁者,这个标准高。所以,孔老夫子说‘先难’,先从最难处做起,最难的就是自私;佛法讲无我,就是从‘无我相’做起。

下面了凡先生举几个例子,然而这几个例子还没有达到孔老夫子论仁的标准。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束修’,学生对老师的供养。

江西有一位舒老先生,布施自己教私塾两年所得之微薄收入,帮助一对贫穷夫妇缴纳国税,而保全了这一对夫妇。

有钱的人做这个事情不难,没有钱的人将所有收入拿去帮助别人,这个不容易!

与邯郸张翁。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邯郸张老先生遇到一家可怜的人,他把十年的积蓄统统拿出来帮助人完赎银,成全一家人。这也是难舍能舍,非一般人所能为。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镇江靳老先生年老无子,邻居家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老先生作妾,靳老先生不忍心以幼女为妾,于是把她送还给了邻居。这是难忍能忍,所以得福也厚。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凡是有钱有势的人,做好事很容易;如果很容易做而不做,就是自暴自弃,错过了修善积德的机会。贫穷没有势力的人,修善很难;然而难而能为之,就非常可贵,所谓难能可贵。

这里举的例子都是贫穷没有财富、没有地位,而能不顾一切,救急救难,解决别人的困苦,非常难能可贵,所以他们的果报也厚。但是我们要明了,他们当时做这个事情时,只是想帮助人解决苦难,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果报。

我们读了善之八对,就要晓得必须克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我们一生断恶断得不干净,修善也修得不圆满,总是一些小善、半善,果报在来世。只有大善、满善才能改变自己的业报,像了凡先生所做的就改变了命运。有很多人修善积德,依旧被命运所转,改不了命运,原因就是他断恶断得不干净,修善修得不圆满。

学佛的目的是要求明心见性,求往生净土。如果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不仅障碍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即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被障碍了。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亦在于此。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

这是了凡先生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缘尽力行善。哪些是善事?举了十个例子。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这十条,我们读了之后,仔细想一想,确实有必要,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这十条,在现前社会严重的缺乏,所以社会动乱不安,人心惶惶。了凡先生为我们逐条说明。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雷泽’,湖名,在山东。‘渔者’,打鱼的人。

什么是与人为善?这里举舜王为例。大舜年轻时,在雷泽湖边,看到很多打鱼的年轻人,都选择好的地方捕鱼;而老弱之人无法与他们相争,只好到急流浅滩之处捕鱼。舜生怜悯之心,也去捕鱼,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给人看。他看到互相争执,不相礼让,不说他们的过失;偶尔见有互相谦让,他就大加赞扬。这样过了一年,由于舜的感化,大家彼此都能够互相礼让。舜有大智慧,为什么不用言教开导大众,而以身作则?因为言教不如身教,你教人家做,自己做不到,没有人相信。这是以舜的悲心、善巧方便做一个例子。

尤其在今天,一般大众贪嗔痴慢的习气十分严重,我们要效法大舜的精神,采取‘以身作则’的方法。一年收不到效果,就等十年;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就非常幸运。十年后收不到效果,就再做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持之以恒,必定能够感化众生。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末世’,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时期,往后一万年是末法时期,现在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了凡先生是明朝人,明朝已经是末法时代,此时人心逐渐薄了,没有从前那么淳厚。

在末世,千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盖过别人。别人不善,我们自己虽然行善,决不可以用善来跟他较量。别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来为难别人。人贵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把毛病改过来就是真正的善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

这是教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要收敛自己的才智,有才常作无才之想。我们纵然有才智,比起古圣先贤,我们差远了,根本就配不上,这一点小才智算得了什么!现代人稍稍有一点能力,就感觉到值得骄傲。这个‘值得骄傲’,把自己的德行全都毁了,这是很大的过失。一定要收敛,虚怀若谷。见到别人的过失,一定要包容、掩盖,所谓‘隐恶扬善’。我们这样对人,一方面可以让他慢慢觉悟,给他回头改过的机会;一方面让他知道有所顾忌,他作恶,别人不是不知道,别人知道而不说他,这样容易使他生惭愧心,不敢放纵。这是我们处世待人良好的态度。

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艳称’,美称、赞叹。‘物’,包括一切人事物。‘则’,模范、楷模。

这是随缘度众的秘诀。人家有很小的长处、善行,我们见到了,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场,全心全力帮助他。我的善行比他还要大,比他做得还要好,我暂时放下,随顺他,帮助他,成就他,让他生欢喜心,这才是真正与人为善。而且赞叹他,使他的善能够日增。凡是平常生活日用之中,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不要为自己想,都要为一切人为一切众生做模范、做榜样。我们要改过,修善积德,一定要拓开心量,从心做起,起心动念为世界、为国家、为社会、为众生,决没有一点为自己的念头,就称之为‘大人’,这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相上观察,常常容易混淆不清。如果从存心上来讲,君子与小人完全不同,就像黑与白一样清楚,绝不混杂。君子所以不同于人之处,就是存心。君子的存心,就是爱人敬人之心。

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与常人有何不同?若就形迹、日常生活工作而言,并无两样,唯在存心不同。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所存的是爱敬之心,真诚的爱敬,平等的爱敬,而且佛菩萨的爱心遍虚空法界。这一条非常重要!

实在说,现前社会就是缺乏爱心。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心。二千零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写了一个‘爱’字,复印了两万张,普遍向全世界送爱心,处处送爱心,提醒大家‘爱心’重要。唯有真诚的爱护别人、爱护一切众生,世界才能安定和平,人民才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

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通’是通达明了。

人间为什么会有亲疏贵贱、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这是习染不同,就是习性不一样。习性从哪里来的?无量劫善恶心行变现出来的,佛法称为‘业力’。业力不一样,所以才有贤愚不肖。但是要知道,这些人与我们是一体,因此哪一个不是我们敬爱的对象?我们从这些地方体会圣贤之道。能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就是爱敬佛菩萨。我说得更亲切,就是‘自爱’。

能通众人之志,就能通圣贤之志。‘众人之志’是什么?希望得到幸福圆满的生活。古今中外,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幸福美满?圣贤之志亦复如是。大圣大贤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人人各得其所。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的教诲,无一不是希求帮助世间众生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但这一生得利益,来生更得殊胜的利益。这是圣贤之志。

《易经·系辞上》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又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些话都是跟我们说明万物的来源,生命的来源,以及族类的来源。道家也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言词说法不一样,意思相同。佛家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儒、释、道三家对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万物品类不齐的差别、怎么形成的,都讲得很清楚。

我学佛这么多年,将佛菩萨圣贤的教诲归纳为‘心性幻化虚空法界’。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心性幻化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根身影现国土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国土、宇宙之间的星球,以及一切众生,跟我们的根身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因此,爱敬万品是真正的自爱。人能自爱,就能爱一切众生,真正体会到‘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合爱合敬’,合谁?合诸佛菩萨的爱敬,合古圣先贤的爱敬,合各个宗教神明的爱敬,来做‘安一世之人’。现前世间的人,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就是为圣贤而安民哉。

这些年我跟世界上许多宗教领袖接触、交谈,宗教常说:‘神爱世人’。神在哪里?神怎么爱世人?今天世间人这么苦,细心想想,这句话太空洞、太抽象了。我们要反省,神怎么爱世人?宗教徒接受神之爱,要将神对我的爱,从我心里面再拓开去爱世人,我代表神爱世人,‘神爱世人’才能落实。我要是不发心代表神来爱世人,神爱世人永远是空洞的,永远是个抽象名词。他们听我这个说法,很赞同。

佛的大慈大悲在哪里?释迦牟尼佛离开世间已经三千年了,他老人家当年在世间大慈大悲,他现在不在世了,大慈大悲在哪里?所以,佛的学生、弟子接受了佛的慈悲,每天读经研究经教,依教奉行,得到佛的慈悲加护,应当从内心把佛的慈悲心变成自己的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落实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譬如,我们见到观音菩萨,决不是恳求观音菩萨慈悲我。泥塑、木雕、彩画的菩萨像,怎么能保佑你!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我们要发扬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心行,见到观音菩萨,要想到‘我就是观音菩萨,我学习观音菩萨,我效法观音菩萨’,这是佛法教学的正理。

所以,此地讲的这十种善,‘爱敬存心’是根本;没有爱敬存心,其余九条都做不到,即使做了也是假善,不是真善。前面了凡先生跟我们讲的善的八条,你是假不是真,你是曲不是直,你是半不是满,你是小不是大。所以,关键在存心。存心一定是无私无我,真诚平等的敬爱一切众生,我们就得到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的真传,真传就是真诚的爱心。因此,我们要去推动圣贤之志,实行圣贤之志。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圭璋’,玉器,人人喜爱。‘诱掖’,帮助、奖励、扶持。

何谓成人之美?玉在没有开采时是一个顽石,与砖头、瓦块没有两样,一文不值。但是经过琢磨,它就变成宝物。凡是看到一个人做一桩善事,其善事可取,或此人很有志向,其志向、禀赋可取,我们就要帮助他。善人在社会生存很不容易,因为不善人必定与善人对立。但是善人能包容不善人,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所以不善人会与善人对立。对立,当然免不了有误会、毁谤,甚至于陷害,让善人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我们发现这些事情要想方法帮助他,甚至于代替他被谤的这些事实,减轻别人对他的毁谤。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务必使之在社会上能安身立足,发扬光大他的善业而后已,我们才算是尽心尽力。

因此,谦虚恭敬,接受别人的教诲,就是人才。我们要认识人才,爱才、惜才、成就人才,这是善事中最大的善事,积功累德最大的功德。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真正有大智之人,往往不修边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比较随便,在这些场合当中,容易受人指责。指责的人,所谓‘鸡蛋里挑骨头’。你没有过失,人家还造谣。有些形迹不端的人,就会被人抓著把柄,借题发挥,毁谤、侮辱、伤害。所以,好事多磨,障碍的人很多,而且好人常常遭人毁谤。这种情形,只有靠仁人长者出面纠正那些邪恶的错误,教导他们改邪归正,保护、帮助善人,使他成立,这个功德很大。

这种情形,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譬如学校里的学生,欺负新来的同学,或欺负不同族类的同学,这都是心量窄小。如果我们发现这个同学确实有德行、有智慧,也很能干,但是被人排斥,我们应当要帮助他。同学当中有一等明白人,一般讲打抱不平的同学,要起来仗义而行,替他分担这些毁谤与压力,让他安心在学校读书求学,完成学业,这是一个例子。

在新加坡,我们希望建一个弥陀村,照顾这些年老的人,每天听经念佛。三、四年来,我们到处找地方,最后都被人破坏了,真的是好事常易败。而我一生也是在毁谤里长成的,几十年来没有离开别人的毁谤。我对于毁谤我的人很尊敬,绝不加以辩白,因为他并没有妨害我每天讲经说法,所以各有因缘。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良心’,就是《三字经》一开端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就是天理良心。‘役役’,忙忙碌碌。‘溥’,广播。

何谓劝人为善?一个人生在世间,怎么会没有良心?可是世路役役,诱惑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良会被这些迷惑。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存仁慈心、爱心,时时刻刻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破迷开悟,回头是岸。他正在作大梦,我们想方设法希望他醒过来。譬如这个人久陷在烦恼中,我们如何给他一服清凉剂,这个恩惠是最大的。

早年我在台湾时,有一次在方东美先生家里,遇到几位教育部的官员,向方老师请教‘如何复兴中国文化’。其中有一位先生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从历史经验来看,再强大的国家也会有灭亡的一天。中国周朝八百年亡了,西方罗马一千年也灭亡了。美国将来灭亡,第一因素是什么?’方先生非常严肃,沉默了大约五分钟,说了两个字:‘电视。’电视是个工具,没有善恶,怎么会导致亡国?因为电视播放的内容全是杀盗淫妄,无论大人、小孩,每天对著这个画面,最易没溺,受这种污染太严重了。所以,方老师讲:‘美国亡国不在于国外的因缘,因为没有人会侵略他,他是自己灭亡的。’当时他也提了一个警告:‘台湾千万要注意,如果电视不好好把关,也走向美国这种自由开放,台湾将来的社会就不可收拾。’这些似乎都被他老人家说中了。现在除了电视之外,还有网路,这个不得了!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症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韩愈说:‘一时劝人是以言词,广泛劝导社会大众,就要著书才能做到。’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不同,可是一定要懂得对症发药,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现前社会害的是什么病?善人就好比是个良医,一定要懂得病症的根源、如何来治疗,这个功德就大了。

不当说的,你说出来了;不当教导的,你来教导他。譬如,我们现在讲经,依照唐宋古大德的注解讲给人听,这是‘失人’。因为听众是现代人,他们得的病与唐宋时代的人不一样,若拿唐宋时的药方给现在人吃,没有效果。这是说经的人‘失言’。

现前科学技术发达,不用著书也行,因为书的效果不及卫星电视、网际网路的传播,所以要能运用高科技来劝导一切大众。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

‘痌瘝’,毒疮。

人生在世,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灾难一年比一年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患难颠沛就很难避免了,这都是凶恶的预兆。真的好像人的身上生了毒疮,多痛苦!如何解救他?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或者人有冤枉时,我们能够发一言替他伸冤。或者我们多方面想办法,救济帮助那些颠沛流离者。崔子云:‘恩惠不在大,救急要紧。’人有急难,如及时雨,要赶快去帮助他。

当前最大、最严重的急难,无过于思想的危机,这个危机已经普遍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我们仔细听听周边人们讲话,从他的讲话当中,我们就体会到他想些什么,他说些什么,他做些什么。行为种种过恶都是从不良的思想产生的,所以思想危机才是根本!何以会产生这种危机?圣贤道德的教诲完全丧失了,没有人提倡。

教化全世界最有效果的就是卫星电视与网路传播。现在电视、网路的内容,没有道德仁义的教学,只有杀盗淫妄、争名夺利,教人如何竞争、斗争,最后如何战争。发展到战争,那就是全世界的毁灭。今天整个趋向如此,这是人间的大难。能够挽救世界劫运的是哪些人?有权力操纵传播工具的人,他有能力毁灭世界,也有能力挽救世界。到底这个世界是走向毁灭,还是走向挽救,就在他们一念之间。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一邑’,一个城市。

何谓兴建大利?小在一个乡,大到一个城市,凡是有利益于人民的,就应当兴建。譬如开河流引导水利工程,筑堤以防水灾,修桥梁以便人民行走,布施茶点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这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福利事业,根据社会需求,应当努力去做。

社会演变成今天这种现象,真的诸佛菩萨、神仙都无能为力。在今日,最大的大利是伦理道德的教学。今天谁有能力挽救?有权力操纵卫视、网路的这些人。如果每天能够用一、两个小时提倡仁义道德与神圣的教诲,我相信这个世界不到一年,风气就改变了。因为人都有良心,可惜没有人唤醒;只要有人唤醒,他们的良心就会发现;良心发现,回头是岸,这是现前最大的利益,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了。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茍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袪除执吝。

‘释门’,佛门。‘达’,通达。

何谓舍财作福?佛门讲菩萨行,方法、手段无量无边,总归纳不外乎‘布施’。何谓布施?布施是舍,舍己为人。在佛法讲法身菩萨是真正的达者,他真的完全舍了。世间人最重要的是财,凡夫能够舍财,能舍身外之物,就不错了;要让他内外俱舍,这是办不到的。布施,内可以破除自己的悭贪之心,外可以救济别人的急难。虽然最初布施很勉强,慢慢就会处之泰然。这可以洗涤我们内心的私欲,袪除执著悭吝。

所以,佛教人修行从哪里做起?布施。我学佛,第一次见章嘉大师时,说:‘我知道佛法好,我很想学。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师告诉我:‘有!看破、放下。’我接著向他请教:‘从哪里做起?’他说:‘布施。’我听话,回去就真干,做了果然有效应。这个效应是什么?把一向悭贪的心减轻了。断,当然不容易,但是可以减轻贪心、吝啬心;对外又可以帮助别人,这是布施恩惠。我们要将‘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都布施掉。以我自己的经验,前十年做得很勉强,之后慢慢就成了习惯。到现在几乎连痕迹都没有了,所以心地清净。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参’,参与。‘赞’,帮助。

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见?如何制止邪教?唯有护持正法。古人所谓‘破邪显正’,破邪是目的,如何达到破邪的目的?显正就对了。如果正不能显,邪决定破不了!

‘法’的好处,略说有四点。佛菩萨教诲是正法,儒家的教诲是正法,道家的教诲是正法,世界上许多宗教也是正法,它们在这个世界流传千百年。依中国历史记载,佛教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几年;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都有千百年的历史。综观之,历史愈悠久,法愈正,几千年来多少人奉为真理,依教奉行。如果没有这些正法,我们怎么能够参赞这些大自然?何以能帮助一切万物?这些都是说物质文明。何以能超凡入圣?这是讲精神生活。何以经营世出世法?庙宇是圣贤弘法利生的场所,所以我们见到道场、圣贤的造像,以及经书典籍等法宝,都应当尊敬重视,损坏了就要修补。我们要懂得尊重道德,崇尚善行,行仁义,重视古圣先贤的教育,重视正法的教育,更应当勉而行之。

我们决定要尊重道德。道,人生应当走堂堂正正的一条大道。何谓‘大道’?就是一般讲的‘秩序’。社会有秩序,家庭有秩序,宇宙太空之间,行星绕著太阳有秩序,太阳绕著银河系有秩序,这是自然的秩序,这是天道。人道与天道要能合一。‘人道’就是儒家讲的伦常,伦常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秩序,一点都不乱。人与人的关系有秩序,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道就丧失了,社会动乱,天下就不太平。

如果我们能将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好,就是圣贤。‘参赞天地,裁成万物’,就是把这些关系处好。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

这是讲伦理。中国人讲‘忠孝传家’,我们的德行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敬重尊长。在家里,父兄是我的尊长,要尊重;国家的领导人,也要尊重。

《梵网菩萨戒经》第一条:‘不作国贼’,决定不能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第二条:‘不谤国主’,决定不能毁谤国家领导人。《璎珞菩萨戒经》讲‘不漏国税’,人民有纳税的义务,决不可以逃漏税;‘不犯国制’,国家的法律决定不违犯。这四条做到了就是敬重尊长,敬重社会,敬重国家。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以上这些道理,现在已经不教了,儿童也不懂得。许多人说:‘儿女不听话,不听管教。’你没有教,怎么能管教?不但你没有教,你的父母也没教你。《无量寿经》云:‘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教儿女,从哪里教起?从《弟子规》教起,从洒扫应对教起,先从做人学起。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君’,就是领导者,无论在哪个单位,单位领导人就是‘君’。

我们做一桩事情,千万不要以为领导人不知道,可以私下胡作妄为,那就错了。如果我们惩罚一个人,千万不要认为领导人不知道,我可以任意欺负人、欺压人。这是教我们谨慎从事,这些地方最关阴德。你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是积阴德。你的领导不知道,你在那个地方作威作福,这是损阴德。这些事情做不得,果报可畏!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恻隐’,怜悯心、同情心。《周礼》,周公制定的礼法。

何谓爱惜物命?人之所以称为人,无非是具有恻隐之心。这就是仁者,这就是积德。《周礼》说,正月祭祀神明,不用母的动物。因为这是它生育的时期,要怜悯它。孟子说:‘君子应当远厨房,就是要成全吾人恻隐之心。’这是培育仁慈心。

儒家讲:‘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家虽然没有禁止肉食,但是佛劝人吃三净肉。何谓‘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都是保全恻隐之心。素食对于健康决定有好处,尤其是现在的肉食,含的病菌非常多,所谓‘病从口入’。如果你们以为素食不健康,肉食才健康,我可以做证明。我素食五十年,一生没有生过病,怎么能说素食不健康!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

前人有四不食的禁戒,所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这四条戒比释迦牟尼佛讲的多一条。我们要想养成健康的身体,不能不注意这几条。如果不能断肉食,应当从这里戒除,慢慢的增进慈悲心,就能戒除了。有时我们为了生活,没有办法不杀生。我们要常想想,一件丝织品,有多少生命在里头,怎么忍心!穿皮的衣服也是杀生,这是取它的皮毛。耕地、种植时,地上许多小虫都死了,我们才得一点粮食。

我最近在雪梨参观一个农场,这是出家人开办的,他们把蔬菜种在塑胶的篮子里。我问他:‘为什么不种在地上?’他说:‘种在地上,耕地会杀死很多小虫。种在篮子里面,虽然费的工程很大,但是不杀生。’我听了很受感动,很难得,这是值得提倡。他还是用土栽,只不过把土放在塑胶篮子里,以避免杀生。

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善行无穷。不能殚述。

我们不爱惜东西,饭菜吃剩就丢弃,这是造孽,罪很重!这个罪业跟杀生没有两样。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我们要懂得防范。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所以,善行太多了,说之不尽。

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了凡先生在此地举出十个例子,希望我们从这十个例子去类推,努力修学,善行自然就可以圆备了。

四、谦德之效

在社会上,人不能不与广大的群众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谦虚。如果傲慢,就很难行得通。了凡先生将‘谦德’放在最后,正如佛经的流通分一样,意义非常重大。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易’,指《易经》。‘亏’,亏损。‘盈’,自满。‘天道’,即自自然然的道理。‘地’,宽广。‘变’,变动。‘流’,聚集在一处。

《易经》说,凡是自满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吃亏的地方;能够谦虚的人,一定能得到利益,这是天道。水总是会流到低洼的地方,不会往高处流。高的地方是自满、贡高我慢,得不到利益,得不到滋润;低洼的地方才得到滋润。对于自满、傲慢之人,鬼神总是要找他麻烦,开他的玩笑;对于谦虚的人,鬼神尊敬、帮助他。人道又何尝例外!对于自满、傲慢的人,人们总是讨厌他;对谦虚的人,欢喜他。所以,谦之一卦,惟有吉利而无凶灾,这是做人重要的原则。

《书经》又说,骄傲自满的人会受到损失,谦虚会受到好处。了凡先生说,他很多次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考试,常常见到贫寒的学生将要发达的,一定非常谦虚。所以,处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虚怀若谷,能够接纳别人,成就别人。

下面了凡先生举了五个人做例子,我们从此地观察,他的眼光非常准确。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丁敬宇’,字敬宇,名丁宾。

这一年,了凡先生三十七岁,嘉善县一共有十个人去考进士。丁敬宇是十个人中最年轻的,人非常谦虚。了凡先生就告诉另外一个同伴费锦坡说:‘丁敬宇今年一定会考中进士。’费说:‘何以见得?’了凡先生说:‘惟谦受福。’。这一句就是从《易经》下定论的。你看我们十个人当中,有哪一个像丁敬宇这样谦虚,讲信用,忠厚、诚实,总是居人之后,不敢为人先的?对于每一个人都能恭敬顺承;换言之,在大众之中,他不坚持成见,能够随顺别人,这个难得!他受别人侮辱,不说一句话。听到别人毁谤他,他不辩白。一个人能够如此,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他,哪有不中的道理!及开榜,果然中了。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相报’,辩白。‘相’,襄助。

丁丑年(公元一五七七年),了凡先生四十三岁时,考进士。与他同去考试的冯开之是浙江人,他的同乡。了凡先生看到他年轻时,就没有习气。当时有一位李霁岩先生很直爽,见到别人的过失,就当面批评。见到冯开之也是毫不客气批评他,可是冯开之听到之后,非常平静,完全接受,没有一句话辩白,别人所指责的完全承受。了凡先生就跟冯开之讲,祸福都有预兆,你的谦虚不是装的,是出自于真诚心。这样谦虚的人,老天爷会襄助,并断定他今年一定考取。不但考取,而且是第一名被录取,以后官做到翰林院的编修。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童年’,十九岁以下称童年。‘三尹’,县里面第三级的地位,通常大尹是县长,二尹应当是秘书长、主任秘书,三尹大概是科长。

赵裕峰,名光远,山东冠县人。这个人相当聪明,童年的时候就中了举人。以后考进士,考了许多次都没有考取。他的父亲是嘉善县的三尹,他随著父亲到嘉善来就职。钱明吾是当时的一位学者,很有学问、德行。他把自己的文章带给钱先生看,钱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度的批改,许多地方都划掉了。可是赵裕峰不但没有一点怒容,而且心服口服,确实能够改正。到第二年,再参加进士考试,他考中了。所以,谦虚重要!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入觐’,见皇帝。‘浮’,轻浮。

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八岁,去见皇帝,在京城遇到夏建所,此人非常谦虚,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他回来告诉他的朋友们说:‘这个人将要发达之前,福报还没有现前,智慧已经透出来了。智慧透出来之后,他自自然然就老实了,放肆就收敛了。这是老天爷启发他,他的智慧开了。’这一次考试开榜的时候,果然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乡试’,秀才考举人。

这一位是反面的例子。江阴张畏岩先生文章写得很好,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声誉。甲午,南京乡试,他住在一个寺庙里。考试揭晓后,他没考中。于是就骂考试官:‘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没有被录取?’心里非常不平。这时候有一位道长在旁边,听了笑笑。他又转过来骂道长。道长说:‘相公,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张畏岩脾气更大了,说:‘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晓得不好?’道长说:‘一定要心平气和才能写出好文章。现在听你骂考试官,你的心非常不平,文章怎么能写得好?’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畏岩也算是很难得,听了道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不知不觉就被道长屈服了,于是反过来向道长请教。道长说:‘考试能否考中,那是命。命里要是不该中,你的文章做得再好,都没用处。’所以,古时候考试没有不重视阴功的,上是祖宗积德,下是自己要有阴功、要积阴德,鬼神在当中就默默的保佑,你参加考试中的机会就很多。

道长说:‘你必须做个转变。’

张畏岩说:‘既然命里头不该考中,我怎么个转变法?’

道长讲:‘造命虽然是天,可是立命者我。’所以,劝他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就有求必应!

张畏岩说:‘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怎么做善事?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道者说:‘善事阴功都由心造,要常常存一个善心,常常存帮助别人的心,这就无量功德。譬如谦虚这一节所举的例子,并不要花钱,你就可以做到。你为什么不反省,而要骂考官?这就是你的过失。’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从此之后,张畏岩改掉了自己傲慢的习气,老老实实断恶修善,天天做反省的功夫,所以他的善德天天有进步。丁酉年,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到一个很高大的房子,他在这里面看到一本名册,里面有许多格子缺了。他很好奇,问旁人:‘这是什么东西?’

别人告诉他:‘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册。’

他就问:‘为什么名册里好多空格缺名?’

旁人回答说:‘科第每三年要重新审查一次,原本名册有名的,这三年当中他要是积德,没有过失,他的名字才保全。你看到这里面的空格,原本应该在这一次考中的,因为这三年当中他造作恶业,名字被除掉了。你这三年来,折节自持,修善积德,或者可能补这一个缺,希望你自爱。’

丁酉年,张畏岩参加考试,果然考中第一百零五名。因此,改过确实有效验!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屈’,折节,委曲自己。‘基’,基础。

这是第二段总结,‘虚心屈己,受福之基’。由以上种种例子来观察,举头三尺有神明。如何趋吉避凶?一定要靠自己,要存善心,制止自己不正当的行为。天地鬼神是善良的,我们造作不善就得罪于他。我们修善积德,就与天地鬼神同心同好。我们委曲求全,这样天地鬼神自自然然就加持。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对什么人,自己能够迁就一点,委曲一点,才是‘受福之基’。

我们如何与天地鬼神相处?一般人不相信有鬼神,对鬼神置之不理。人不信佛菩萨,不信天地鬼神,天地鬼神只好站在一旁冷静观察,看你造罪业受恶报。你何时回心转意,知道忏悔了,天地鬼神还是来照顾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鬼神也不例外。所以,趋吉避凶一定要靠自己,鬼神无法帮助。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器’,度量。

一个气势凌人、贡高我慢的人,决非大度量,他的前途也一定不会有远大的成就。纵然发达了,也不会长久的享受福报。只要是稍稍有见识的人,必定不忍心狭小自己的度量,远离福报。何况一个人能谦虚,虚怀若谷,就能接受别人的教诲。那些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者也会欢喜教你,欢喜帮助你,欢喜成就你,这才能‘取善无穷’!尤其是读书、做学问的人,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这是引孟夫子的话,有志求功名者,必定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定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并且谦虚、方便,才能接受别人的教诲,自然感动天地,所以造福由我。

然而求之有道。我为什么要求功名?古时候考取举人、进士,目的是在作官,作官的目的是在为人民服务。换言之,希望找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决定不是利益自己。如果为自己的荣华富贵,那求之就不是道。你命里虽有功名、富贵,那是前世所修的。你这一生当中命里没有功名、富贵,你求功名、求富贵,不是为自己求,而是为社会求,为众生求,希望求这个职位能为人民服务。这个心愿,天地鬼神都赞赏,都会帮助你。因此,我们一心向善,自然得诸佛菩萨、善神的保佑。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今之求登科第者,最初不见得是有真心,一时高兴参加,去考一考。兴趣来了就求,兴趣不来就算了,孟子这两句话是对齐国大王说的。齐国大王喜欢音乐,他是个人喜欢音乐。如果他能与民同乐,齐国就会兴旺了。我对于求取科名的心,也像孟子所说的,一定要落实、推广到积德行善;得到这个功名、地位,要存有为民众服务的心,尽心尽力去做。只要存这种心,行这样的事,命运与福报就可自己做主了。

《了凡四训》讲竟。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