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123456789

国医大师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教育家。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振华》、《国医大师李振华》等。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治疗急性热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病。笔者通过学习李教授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卫气营血辨证治流脑

温病的基本病理是“损阴伤正”。李振华教授提出治疗应注意清热解毒,保持津液,他用这一方法指导治疗流行性脑炎、乙脑等热病,取得了良好疗效。流脑属于温病中的春温病,发病开始类似伤风感冒,患者会突然发热,头痛,咳嗽,多伴有呕吐,咽干咽痛,皮肤黏膜多有出血点(皮疹),重者出现项强,甚至抽搐、昏迷等危急症状。上世纪五十年代豫西发生较严重的流脑时,采用卫气营血辨证,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息风通络、凉开透窍、保存津液为治疗总则:卫分证可见发热,头痛,咽干,口渴,咳嗽,恶心呕吐,恶风或不恶风,精神不振,皮肤多伴有出血点,轻度项强,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透邪,散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连翘、银花、公英、葛根、桔梗、杏仁、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菊花、竹茹、甘草)。气分证可见高热持续不退,不恶风,自汗出,呼吸气促,咽痛,口渴,头痛,呕吐加重,面色发红,项强,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洪大;治宜清解里热,解毒存津,方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知母、连翘、银花、葛根、菊花、竹茹、牛蒡子、天花粉、陈皮、甘草)。营血证可见高热不退,项强,抽搐,神昏,谵语,甚则深度昏迷,口唇干燥,皮肤皮疹明显而色暗,舌质绛苔黄缺津,脉数;治宜凉血解毒,息风透窍,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犀角或水牛角代、丹皮、赤芍、玄参、知母、生石膏、黄连、栀子、黄芩、葛根、连翘、全蝎、地龙、僵蚕、甘草),配服安宫牛黄丸。恢复期可见体温正常,神志清醒,体倦乏力,食欲不振,食少胃满,口干,头晕,舌质偏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益气和胃,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辽沙参、石斛、麦冬、知母、天花粉、白芍、太子参、陈皮、鸡内金、郁金、乌药、菊花、甘草)。结果70多例患者全部用中药治愈,得到群众的信任和上级部门的表彰。

健脾疏肝疗胃病

李振华教授通过深入研究脾胃病及其有关病症的辨治,形成系统独特的学术思想。他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根据自己4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划分为:脾胃阳虚采用香砂温中汤:党参、茯苓各15克,白术20克,香附12克,陈皮、半夏、厚朴、干姜、川芎各10克,砂仁8克,木香6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脾胃阴虚则采用沙参养胃汤:沙参、白芍各20克,麦冬、石斛、山楂各15克,知母、花粉各12克,鸡内金、丹皮、乌梅肉、陈皮各10克,生甘草3克。经300例临床和实验观察,有效率98.7%,治愈率32%,最终通过国家验收,被认为是一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对于痞满,虽病位在胃,但基于脾胃之间脏腑表里、纳运升降,以及肝脾、肝胃生克乘侮特殊的生理关系、病理特点,总结出治胃必联系到脾,涉及于肝的诊治经验,亦采用香砂温中汤加减。全方针对肝郁、脾虚、胃滞的病机特点,集疏肝、健脾、和胃、消积、降气等药,通中有补,补中寓行,使脾虚得健,肝郁得疏,胃滞得和而收佳效。

另外,他认为舌诊能提供丰富的辨证信息,临证定要详细观察,如若舌体胖大则为脾虚;舌体胖大、苔正常则为脾气虚,能食不能消,脾不能运化.甚则水湿排泄失常而浮肿虚胖,或导致血脂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则为脾胃虚寒;舌体胖大、苔白腻则为脾胃气虚、寒湿阻滞;舌质淡、体胖大、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

调理脾胃祛肠疾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肠澼”、“肠风”、“脏毒”范畴,是一种病变主要在直肠及乙状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他认为脾虚湿阻是病理基础,湿热互结、气滞血瘀是病理变化,脾肾阳虚是病理转归。治宜健脾利湿、温肾止泻。采用五苓散、平胃散、理中汤、四神丸、香连丸合方:炒白术、猪苓、苍术、川朴、煨豆蔻、乌贼骨各10克,茯苓、黑地榆各15克,泽泻、诃子肉各12克,五味子、补骨脂各20克,炒薏苡仁30克,干姜8克,木香、黄连各6克,桂枝、吴茱萸各5克,甘草3克,大枣5枚,水煎服。治疗期间及康复后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和不易消化食物。

关格属于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泛指自空肠起点至直肠之间任何一段肠管的肠内容物运行受阻。形成原因有气滞、血瘀、寒凝、热结、湿阻、积食、虫结等,肠腑之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气血瘀滞、热结寒凝、燥屎内结等致肠道传化障碍、清浊不分,积于肠道而导致本病。急性者多为实热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不能排气和排便等症状,采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不但有促排作用,且有灭吐之效,可解除麻痹性肠梗阻;慢性者采用疏肝理气、温中健脾和胃法,以温中方:土炒白术、茯苓、旱半夏各10克,陈皮、炒白芍、炒香附、炒枳壳、西茴各6克,砂仁、乌药各8克,北山楂、沉香各5克,木香4克,桂枝3克,甘草2克,水煎服,日1剂,诸药合用,共同调理脏腑气机,使中焦脾升胃降及大小肠泄浊功能恢复正常,梗阻得以解除,彻底治愈本病。

审病求因除杂症

脏躁是妇女在断经后发病率较高之证,他认为其病机虽涉及心肝脾三脏,但演变的关键在肝脾两脏,故曰肝郁脾虚为脏躁发病之本。以理气豁痰、清心透窍为法,采用清心豁痰汤:白术、橘红、半夏、香附、枳壳、小茴香、乌药、郁金、节菖蒲、栀子、胆南星各10克,茯苓15克,莲子心5克,甘草、琥珀各3克(分冲) ,水煎服。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脾运得健,痰火散除,心神安宁,则脏躁自平。

对于梅核气,他认为该病虽发于咽喉,却与脏腑失调有关,咽部异物感为标,肝脾失调为发病之本,气滞痰凝咽喉为其病机关键。辨证属脾虚肝郁,气滞痰凝者,治宜健脾疏肝,降气化痰,清利咽喉。采用理气消梅汤(紫苏子、射干、木香、桔梗、胆南星、白术、厚朴、橘红、陈皮、法半夏各10克,蝉蜕、云苓、甘草各5克)。并嘱忌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心情舒畅。诸法合用,标本兼治,获效甚捷。

肥胖病其病理主要由于脾虚气弱,痰湿聚集,或兼水湿内停,血瘀气滞。治疗重在益气健脾,渗湿祛痰,行气活瘀导滞法,采用清消饮:荷叶、生白术各12克,泽泻、茯苓、草决明、薏苡仁、防己、黄芪各15克,陈皮10克。痰湿重者加杏仁、枇杷叶各10克,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15克,猪苓12克。诸药配伍,健脾渗湿,升清降浊,使湿去脾健,运化正常而获效。 

痹症分为4类:风痹治宜祛风活血,散寒利湿,方用祛风宣痹汤:当归、香附、川芎、桂枝、羌活、独活、秦艽、白芷、赤芍、寻骨风、鸡血藤、甘草;寒痹治宜温经散寒,疏风燥湿,方用加味乌头汤:桂枝、羌活、秦艽、白芷、麻黄、制川乌、白芍、黄芪、甘草;湿痹治宜健脾燥湿,祛风散寒,方用燥湿宣痹汤:羌活、独活、秦艽、白芷、桂枝、苍术、川芎、薏苡仁、寻骨风、甘草;热痹属急性风湿热,方用清热宣痹汤(知母、防己、葛根、生石膏、忍冬藤、寻骨风、生薏仁、桑枝、黄柏、桂枝、甘草),热痹日久、湿热蕴结,方用宣痹汤(白术、泽泻、知母、茯苓、防己、川木瓜、寻骨风、鸡血藤、丹参、千年健、穿山甲、桂枝、香附、制马钱子、甘草),热痹化火伤阴,阴虚热盛,药用水牛角、丹皮、葛根、知母、白芍、生石膏、桑枝、鸡血藤、川牛膝、制马钱子、甘草。只要辨证准确,治则相契,定会获得显著疗效。

此外,心脏病多因心阳衰竭而死亡。他认为治疗冠心病,既要重视活血通脉,又要重视心阳的强弱,若果患者心阳强盛,心脏功能不弱,尽管心脏血管狭窄,一般也不会导致心脏衰竭。所以应在助心阳的基础上,加一些理气活血的药物,以促使心脏血行通畅。

总之,李振华教授在临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使之得以继承发扬。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