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阻碍了医学的进步……

123456789

作者:孟娟

先贴两段信息:

一个是,一位年轻的网友有炎症,舌尖边红有齿痕,睡眠不好。最近刚开始做老三样。以下是我和他的QQ对话:

2012-12-28

网友:老师!这两天抽烟有一包了。睡眠好些了约二十分钟可以睡觉,睡足八小时。这两天皮肤骚痒减轻很多。今早看舌头齿印相比前几天减轻了。心情最近几天都很轻松开心。老师替我高兴吧!我会坚持下去

孟:呵呵,好,我替你高兴。注意要是上火了就吃红霉素

孟:病不会很快就好,还是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网友:好,我前几天去买药不知道罗红霉素是否也一样。今天去买

孟:一样

网友:家里就是要配扑尔敏和红霉素就行了?

孟:对,就这两样就成了

网友:好的

2012-12-29

网友:老师,我喉咙有反应了,舌头痛。想感冒的感觉。是上火吧。吃红莓素吗

孟:大便干燥吗

网友:不干

孟:要是难受,吃一粒红霉素也可以,拉稀就拉稀

网友:是否烟抽多了,我今天都没敢抽烟了

孟:对,停了抽烟,吃一粒红霉素

孟:抽烟上火,得3天,吃清淡的,多休息,喝水,就好了

网友:好的,知道了

网友:红霉素是否可以缓解

孟:可以下火,上火就是上脑袋部分

孟:但是主要是经过两三天,就会消火。有炎症的人本身就有虚火,所以也容易上实火。抽烟要循序渐进的增加。以后经过几次,随着炎症好转,会慢慢不容易上火的

网友:知道了,前两天抽有点狠

孟:没事,一开始都是那样没经验不好掌握。我一开始也是抽猛了,一下上火特厉害。后来就有经验慢慢增加了

2013-01-03

网友:报告老师,最近睡眠正常了。三样继续中

网友:抽烟大半包一天,没有上火的感觉了,一切正常中

孟:好,以后抽烟就会越来越不容易上火了

第二个,2012年12月29日,央视新闻报道:英国有1/3的吸烟者并不相信“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认为这是夸大事实。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一、“肺癌的病因是吸烟”来自于医生的直觉

1924年,美国《读者文摘》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烟草损害人体健康吗?”

1927年,英国医生弗.伊.蒂尔登在医学杂志,《手术刀》上撰文:他看到或听到的每一个肺癌病人都有吸烟。

这期间,许多医生观察到肺癌病例激增,直觉是吸烟引起的,因为最近几十年更多人抽得起烟了。1940年左右,希特勒在德国禁烟,他说:“我要让德国没有癌症”。

1951年到1957年期间,英国的医生理查德?多尔,研究“肺癌与其他死亡原因和抽烟的关系”,得出肺癌的病因是吸烟的结论。

1986年,美国卫生官员西.埃弗里特.库普提出二手烟有害。

科学松鼠会的文章链接:“烟草致癌发现者”理查德?多尔(孟娟注明:介绍者是个中国女医生,这个介绍有她对吸烟问题的倾向性。我贴出来仅仅是贴出来,不代表她的介绍符合事实。)

主要内容如下:

在理查德?多尔的研究成果之前,绝大多数人认为空气污染例如沥青是造成肺癌发病率高的罪魁祸首。

理查德?多尔调查了649名肺癌患者,只有2名是非吸烟者;而且,由于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肺癌患病率同样高,所以空气污染不是造成肺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1951年,理查德?多尔在一项报告中向世人公布了研究结果“吸烟才是引起肺癌的真正原因”。

1954年,理查德?多尔又在另一篇论文“肺癌与其他死亡原因和抽烟的关系”中确认了吸烟导致肺癌的研究结果。他追踪了医院1000多个曾被诊断为肺癌的病人。

孟娟的疑惑:五几年的几年之间,英国的医院就有1000个肺癌?还基本上都是吸烟的?或者都是男的?我感觉有问题,是不是把癌症当成肺癌了?)

他说,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多数非吸烟者,基本上都是错诊;而重烟民很少被诊断错。如果再放眼世界看看:在那些物产发达、烟草充沛的国度,肺癌病例就多,而没有烟卖的地区,肺癌病例就少。同一个地区之内也呈现这样的趋势——男性吸烟通常多于女性,而肺癌集中在男性。完美的“巧合”说服了理查德?多尔,37岁的他立马身体力行戒了烟。要知道,理查德?多尔本人吸烟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8岁。

1951年,全英国34439男医生参加理查德?多尔的实验,年龄从21岁到98岁。5年之后1957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采纳理查德?多尔的结论,声明:世纪初肺癌激增的始作俑者正是吸烟。在之后政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健康部部长宣布政府接受这份声明的内容,只不过在宣读的时候,他手里还习惯性地捏着一根冒着气儿的香烟。

十几年之后,轰轰烈烈的英国医生研究默默进行,每隔十年发表一次最新统计结果。2004年,91岁高龄的理查德?多尔觉得是时候为研究画上句号了,这一年,研究已开展了54载春秋。

二、理查德?多尔伪造的调查统计结果

科学松鼠会的文章也给出了理查德?多尔的调查医生吸烟与寿命关系的统计曲线,我们一起来看看:

以下3张图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表示参与者中处在该年龄的比率。

上图的意思是:

吸烟者能活到50岁有94%,不吸烟者能活到50岁的有97%;

吸烟者能活到60岁有81%,不吸烟者能活到60岁的有89%;

吸烟者能活到70岁有58%,不吸烟者能活到70岁的有76%;

吸烟者能活到80岁有26%,不吸烟者能活到80岁的有50%;

吸烟者能活到90岁有4%,不吸烟者能活到50岁的有18%;

上图的意思是:

吸烟者能活到50岁有94%,不吸烟者能活到50岁的有97%;

吸烟者能活到60岁有81%,不吸烟者能活到60岁的有97%;

吸烟者能活到70岁有58%,不吸烟者能活到70岁的有80%;

吸烟者能活到80岁有26%,不吸烟者能活到80岁的有59%;

上图的意思是:

吸烟者能活到50岁有93%,不吸烟者能活到50岁的有97%;

吸烟者能活到60岁有79%,不吸烟者能活到60岁的有93%;

吸烟者能活到70岁有57%,不吸烟者能活到70岁的有85%;

各位,你们相信上面的统计结果吗?显然这是伪造的。

三、世界卫生组织带领我们控烟

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11月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到今年已经是第25个世界无烟日了。

“世界无烟日”的历届主题:

1988年:要烟草还是要健康,请您选择 

1989年:妇女与烟草

1990年:青少年不要吸烟

1991年:在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吸烟

1992年:工作场所不吸烟

1993年:卫生部门和卫生工作者反对吸烟

1994年: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反对吸烟

1995年:烟草与经济

1996年:无烟的文体活动

1997年:联合国和有关机构反对吸烟

1998年:在无烟草环境中成长

1999年:戒烟。口号是“放弃香烟”

2000年:不要利用文体活动促销烟草,口号“吸烟有害勿受诱惑”

2001年:清洁空气,拒吸二手烟

2002年:无烟体育—清洁的比赛

2003年:无烟草影视及时尚行动

2004年:控制吸烟,减少贫困

2005年:卫生工作者与控烟

2006年:烟草吞噬生命

2007年:创建无烟环境。旨在提醒公众认识烟草烟雾对被动吸烟者和环境的危害。

2008年:无烟青少年。口号: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确保无烟青春好年华。

2009年:烟草健康警示。口号:“图形警示揭露烟害真相”

2010年:性别与烟草——特别抵制针对女性的市场营销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口号是“烟草致命如水火无情,控烟履约可挽救生命”

2012年:主题为“烟草业干扰控烟”,口号是“生命与烟草的对抗”。

2003年5月21日,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出台。此公约的主要内容是:

1.承认存在着明确的科学证据,表明吸烟和二手烟会造成死亡、疾病和残疾和致癌性,孕妇吸烟和二手烟对儿童健康和发育不利。

2.提高烟草价格和增加税收,以降低消费。

3.政府要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控烟。

4.香烟包装要有警语。广泛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到目前为止,拥有174个缔约方。世界上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还有50个国家和地区没有签字。

四、可怕的控烟广告

我就问问:人家那些长寿的吸烟老人,最高到120岁,难道一直带着黒肺活着吗?显然这些可怕的照片又是伪造的。

五、反烟运动就像文化大革命

开始是一些医生挑头,用直觉、用伪造的统计结果,然后医院、卫生组织用能把人吓出心理毛病的宣传画大造舆论,形成一个围追堵截人人喊打的气氛,谎言说上了一万次万万次,使得禁烟运动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上而下的运动。

上面是各国政府,拼命的收税;下面是一些民间志愿者,摇旗呐喊很来劲;还有就是被洗脑了的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例如:民间反烟女强人吴宜群,原是中国预防科学院副院长,退休后,成立民间公益组织——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她见了吸烟者,就劝其掐烟戒烟;宣传二手烟有害;要搞一年一度的民间控烟报告;她说,搞控烟的人很伟大。在新浪微博里到处都是她的身影,忙碌的程度和我有一拼,我是天天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告诉那些在新浪微博中新出现的白血病和癌症病人离开污染源。

这种盲目的运动,像不像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六、“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阻碍了医学的进步

在这种如文革似的伟大的反烟运动大环境下,对医学暂时不能解决的癌症和慢性病,就要用惯性思维了。一有病就赖上吸烟,所以就不会有人认真研究这些病的病因,现代医学当然就停滞不前了。

综上,现代医学从50年代开始就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是“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出笼。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无照神医-新浪博客,孟娟健心法

http://blog.sina.com.cn/huatuozs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