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转帖:肿瘤专家得癌症,坚决不做放化疗……

123456789

潘明继教授是福州市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1995年5月的一天,他发现大便有黏稠的污血丝,暗红色,这是大肠息肉恶变出血的症状。那段时间,他老拉肚子,灌肠拍片都检查不出问题。

不久,他做了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里居然有大小不等的40多个息肉。后来切片做活检,发现已经癌变。最后,他决定做切除术。

一般情况下,癌症手术之后,为了杀死残留的癌细胞,都要进行放疗或者化疗,但潘明继根据自己的病情拒绝进行放化疗。他认为,在切除癌症病灶之后,病人服用一些增强体能的药物,完全可能以自身的健康细胞战胜癌细胞,从而延长寿命,减轻痛苦。这就是他的“扶正培本”疗法的基本内容。他于1971年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在医疗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他要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在自己的身上做一次试验。

肠癌术后,病人一般都要禁食几天,但潘明继在术后第三天,就向妻子讨线面糊吃。第五天,妻子应他的要求,煮一个猪腰送来,他却喊“不过瘾”。第六天,猪腰要吃两个。刚进食时,消化不良拉肚子,但他照吃不误,过两天肚子就不再闹腾了。第七天拆线时,主刀医生很郑重地对他说:“你现在可以吃流食了,或少许半流食。”他点头称是,心里却暗暗得意:“我早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

术后第13天,潘明继就参加了本院职称评委会工作,从上午7点多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一个邻居看见他,大吃一惊:听说潘医生得肠癌动了手术,怎么半夜了还在这里晃悠?红光满面,一点不像个病人,是不是谁在造他的谣?

2000年4月,在一次例行检查时,潘明继的肺部发现肿瘤。他认为,很多肿瘤是可以跟人和平共处的。他要“跟踪”这个肿瘤。他每年拍一次CT,耐心地观察到2005年。

可后来由于接连发生的几件事,让他忽略了对肺部肿瘤的“跟踪”。

1991年,潘明继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评为“国际36位突出贡献专家”之一。因为潘明继的家庭1994年被评为30户“全国美好家庭”之一,他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建议,从他和夫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在他的出生地乐峰镇湖内村建一座集教育、科研、义诊基地为一体的“明英苑”。二期工程于2001年开工。虽然2004年潘明继就向领导申办了退休手续,但医院要求他退休不退岗,要应医院返聘留院工作。所以他退休后照样上班,工作量有增无减。而他的心脏也在2005年出了问题。

这些事加在一起,让年逾古稀的潘明继感到精力不支。一忙,就把“跟踪监视”肺部肿瘤的事情忘记了。

2007年初冬的一天,潘明继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并咳出血丝,这时他才猛然记起自己肺上还长着肿瘤呢!一做CT,发现已经发展为最凶恶的肺腺癌。

12月7日,潘明继被送上手术台。三小时后,他被推出手术室。据手术医生介绍,潘明继右上肺和右下肺分别患了癌症。

这一次,他老老实实地在医院的病床上躺了八天。这一次,他仍然没有进行放疗和化疗,他用他自己研制的专治中晚期癌症的胶囊进行后续治疗。按照医生交代,潘明继的病如果恢复得顺利最快也要半年后才能工作,然而术后第30天,他又乐呵呵地出现在门诊部和住院部。

潘明继内脏器官大都不健全,特别是经历了两个器官的癌症手术,而肺里还残存着癌块,为什么现在还活得这么好?

他说:人之所以会患病,大都是不良的精神因素加上多种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得病之后,如果精神紧张、悲伤、焦虑和恐惧,必会降低抗病能力,加速病情恶化。倘若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有快乐的人生观、生死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就能调动体内的积极因素,激发沉睡的免疫系统,增强体内的防卫力量,从而很好地抵抗疾病并修复被损害的器官。

(摘自《家庭》)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