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中医发展中的”金元四大家”……

123456789

说到中医的发展不得不说金元时期为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中医金元四大家,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最重要的是改变了金元之前医界因循守旧、泥古不化的状况,开创了中医学术讨论、交流与争鸣的局面。这一改变成为后来中医各家之始,为后世之表率,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一一认识这四大派别的创始人。 

刘完素(约1120-1200),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见河北河间县)人,世称“刘河间”,为河间学派之开创者。“火热论”是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即认为“火热”之邪是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他多年潜心研究《内经》后,将《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关火热病证的范围,从十多种扩大到五十多种病证;并且,他从理论上把“火热”病邪从“六淫”中抽提出来,认为“火热”是其余“风”、“湿”、“燥”、“寒”四气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疾病过程中,风湿燥寒又往往能化热生火,即“六气皆从火化”。除了“六气”以外,他还认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即剧烈的情志变化也是导致热证的重要因素。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惊、躁、扰、狂、越、妄、谵、郁等证都列为火热之变。在治疗上,刘完素强调“十益不如一损”,就是说对热证、火证、急症,尽管有诸多救治方法,但总不如用寒凉之药,直折火热之邪,最为救急良法。因此,他突破了《伤寒论》温药解表,先表后里的成规,提出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清热养阴等多种方法,善用寒凉之剂开后世温病论治之先河,有“热病宗河间”之说。因此后人又称刘完素所开创的治疗方法为“寒凉派”。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河南兰考县)人。张氏之学,是对刘河间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将刘氏的“火热”扩展为更广义的“病邪”,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张从正认为,人体发病都是由邪气侵犯的结果,“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因此,治疗当施以攻法,宜速去其邪为要务,“邪去而正气自复也”。他严厉的批评当时医生喜补恶攻的积弊,认为若不首先考虑消除病邪,反而先去设想巩固人体元气,则往往人体真气尚未恢复时,病邪又有了新的发展而难以控制。张从正攻邪的主要方法是汗、吐、下三法,此三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其着作《儒门事亲》中立专篇详细阐述。他认为除了辛散解表的内服药外,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灸、蒸、涤、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法都属于汗法;吐法也不单纯指药物催吐,而是包括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上行之法,用以消除中膈痰食之积;而所谓下法,除泻下通便外,也包括其他具有下行作用的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等多种方法。由于张从正在理论上立倡攻邪,在临证中善于攻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攻邪派”或“攻下派”,在中医学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李东垣(1180-1251),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竹里人。李东垣重视脏腑辨证,尤其注重脾胃功能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首倡“内伤”学说,提出“脾胃论”的学术主张。在当时,医家一般或尊仲景之方,或从河间、子和之法,以外感风寒作为疾病的主要病因来考虑,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治疗效果不佳。李杲总结了多年临床经验后认为,“内伤”是当时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当时社会动荡,广大人民颠沛流离,饥饱失常,寒温失调,七情不和,这些因素均使人元气耗伤,阴火亢盛,从而形成内伤之病。在其着作《内外伤辨惑论》当中,详细阐述了“内伤热病”与“外感热病”在脉象、寒热、头痛等方面的区别,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甘温除大热”、“扶正以祛邪”的治疗原则。李杲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将“土为万物之母”的哲学理论也引入到医学当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他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伤则元气虚衰,气机失常,而诸病皆所由生,因此,李杲在对内伤病的治疗中,采取了升举中气、温补脾胃为主的原则,并自制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着名方剂,为后世广泛沿用。因李杲非常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五行属土,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因世居丹溪赤岸镇,故后人尊称丹溪翁。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基本中心是“相火论”与“阳有余阴不足论”。他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包括人体的生命活动都以动为主,而动的产生则是相火作用的结果。但相火具有常与变的二重性,正常情况下寄予肝肾二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如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原因,为物欲所惑,致使相火妄动,成为邪火,则煎熬真阴,疾病丛生,甚则危及生命。因此,他一再强调要保持相火的“动之中节”。此“相火”学说,是在继承了刘完素“火热论”与李东垣“阴火说”基础上的新发展。朱丹溪在此基础上,又联系天地、日月、阴阳的变化情况,结合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观点。他认为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与视、听、言、动等都需要阴气供给,故阴气常处于“难成而易亏”的状态,“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因此,在人的正常生理已存在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下,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人心易受物欲所诱,心动而阴气相火妄动,就会进一步损伤阴精,导致阴精虚损的病变。据此,在临证治疗上,朱丹溪力倡滋阴降火之法,认为“补阴即火自降”,自制大补阴丸等滋阴降火之剂,成为后世“滋阴派”的宗师。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