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中医文化——端午节是古代卫生防疫节……
123456789
端午节不仅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许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中也流行。从2008年起,端午已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源于纪念屈原说。但端午节的起源在时间上远早于屈原。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大多围绕卫生健身驱毒辟邪,故笔者认为,端午节最早应该是我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
端午节并不起源于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民俗在先秦文献中有广泛记载,例如:西汉《大戴礼记》传《夏小正》谓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夏小正》相传是夏代遗书,因现存文献系由出现于西汉年间的《大戴礼记》收录而传世,又迭经后人辑佚整理,经文与传文混集,引起后人对此书产生年代的质疑。但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结论,《夏小正》中描述的天象物候与夏代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再据《史记·夏本纪》所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则此书最起码在早于屈原2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已经流传。
屈原自己在《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可见《夏小正》记载的五月午日兰汤沐洗的风俗,屈原在世时就已存在。
端午节民俗的出现早于屈原,着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早有考证。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了百余条文献资料,论证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图腾祭祀活动,远在屈原之前。
纪念屈原说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此显系后人所编故事。从屈原绝命之作《怀沙》中“滔滔孟夏兮”句推断,屈原投汨罗江的时间似应早于端午日(端午已称“仲夏”),故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说在时间上也有疑问。
《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的活动中,而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又把竞渡划入夏至日的活动,可见这两项活动在那时还没有固定在端午节进行。
人们在端午日纪念一些忠烈人物,似为我国古代较普遍的民俗,纪念的人物也不仅是屈原,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例如《清嘉录》中记吴地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浙江一带则曾盛行在端午节纪念越王勾践,这是早于屈原的人物。屈原之后又有在端午日纪念马援(东汉/广西)曹娥(东汉/浙江)、戚继光(明代/福建)及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浙江)等活动的流行。
端午节虽不起源于屈原,但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人格魅力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把纪念屈原融入到端午节的活动中,无疑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闻一多先生在指出端午节不是源于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肯定了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意义。他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说:“是谁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
可以明确的是: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而形成的节日,是先有了端午节,后来才有在该节日开展对一些历史英烈人物特别是屈原的纪念活动。
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禳毒避疫
闻一多先生仅依据赛龙舟和吃粽子两项活动考证端午节起于古吴越对龙图腾的祭祀,似欠全面。《夏小正》记载端午日的活动是采药、蓄兰、沐浴,端午节更多的风俗与禳毒避疫有关。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吕氏春秋·仲夏记》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五月五日又是恶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五日生的人“将不利其父母”的迷信传说(孟尝君也早于屈原)。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说;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仲夏,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所谓“五毒并出”(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是容易发生疫厉流行的季节。因此,古人把它看成毒月恶日。选择端午这一天开展卫生防疫活动有一定道理。古人端午节有在屋中贴五毒图的民俗,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寓意将毒虫刺死,除害免灾。
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