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123456789
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16家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单位,由国家编制专项规划并给予大力支持。项目的实施在中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我院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遴选为重点研究肝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5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病种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和相关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达到项目建设要求。现将基地重点病种研究及相关业务建设的初步经验与体会,与同道分享,以期对基地建设有所裨益。
把握基地建设的内涵
2008年12月30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投入和强化管理,进一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制,在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基地业务建设更加具体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体两翼”的指导思想,即以“以进一步优化重点病种研究为切入点,提升病种研究水平为核心,以基地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为主体,以实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规范和基地高水平人才骨干培养为两翼”,不断加强基地业务能力建设。该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了基地业务建设的目标、思路与内涵:即以重点病种研究为切入点,加强人才队伍和相关平台建设,建成高素质的科研队伍、高水平的科研条件、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水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重点病种研究及相关业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我院肝病专科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是国内最早开展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研究的中医院之一。“九五”期间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中心和国家药品(肝病)临床试验机构。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肝病中医重点专科、“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全国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学科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研究,研究涵盖了除肝脏移植以外的绝大部分领域。其中,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和肝衰竭的水平居国内前列。
肝病学科突出的优势在于研究方向稳定、专业化与规范化管理延续、学术积淀深厚、学术承袭性好,有一支团结、协作、敬业的学科队伍。我们重点从培养学科队伍、完善科学规范管理、改善临床和科研条件等入手,重点建设学科的研究能力。
建立了一支追求科学精神、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学科队伍,为专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了扎实基础。
人才队伍是基地(含研究性医院、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等)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科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团队的科学精神与素质。三年来,学科引进了临床、基础、临床科研方法、文献信息和药学等方面的人才6人,全员进行了科研方法、伦理、标准与规范等培训,制订了肝病学科科学道德规范等职业操守规定。学科要求专业人员具备高度的科研素质、注重临床过程中的科研思维与意识,尽可能多的将诊治的每一个患者纳入临床科研中,团队的科研素质、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三年来,学科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业人员均有自己承担的课题,每个人员均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建设期间承担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分别较建设前同期提高了1.5倍和2.2倍,尤其是国家级课题增长了3倍。并荣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优秀科研团队”、湖南省“优秀临床科室”和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称号。已逐步建设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科学素质好、精诚团结、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较高水平的学科队伍,为专业的可持续打好了扎实基础。
建设了一批有助于学科发展、提高研究水平的技术与管理平台。
围绕基地重点病种研究,建设了肝病临床-科研共享平台、中医黄疸文献数据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信息库、细胞免疫学等一批技术与管理平台,对改变国内疾病的管理模式、提高临床科研水平有重要意义。
建立了肝病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该系统具有临床数据采集、管理与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并可对肝病患者诊疗的全过程实时、动态、全程观察与评价。系统的应用,改变了国内疾病管理模式,对开展中医药真实世界(REAL WORLD STUDY,RWS)临床研究和进行中医药诊疗技术与临床路径的推广与应用,有积极意义。目前,该平台已在临床上应用,并已开展中医证候、核心处方与有效治疗方案等相关的研究。同时,围绕平台建设,开展了肝衰竭(肝瘟)中医临床诊疗标准化研究,编撰《中医黄疸病术语字典》;建设了“中医黄疸文献数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数据库”等,开展了明清文献和现代名中医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与挖掘。
同时,强化了细胞免疫学、肝组织病理学等技术平台的建设,另外,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国际SIDCER认证,临床医学检验中心通过ISO15189认证。
上述平台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对提高中医药研究的信息化、标准化与规范化、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研究水平,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有积极作用。
完善了临床与临床科研的管理规范。
学科一直重视临床与临床研究的规范化与专业化管理,临床诊疗与临床科研(含新药临床)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一直较高。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学科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水平。学科严格执行了临床过程的规范与制度,临床诊疗方案/指南、路径得到全面的落实,三级查房、会诊等制度得到充分的执行。规范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学科的医疗质量与水平,近几年来,专科疑难病人的诊断率、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未出现明显的医疗差错与事故。制订了临床科研管理制度37项、SOP103项,在国内较早开展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医师和研究护士管理模式,临床研究质量得到保证;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一直得到落实,建立了谌宁生名老中医学术工作室,全面、动态采集其诊疗过程,三年来,出版有关学术继承的专著3部、文章5篇,名老中医的工作热情得到充分的发挥:谌宁生老教授除了日常的专家门诊外,不顾80高龄,每周二一直坚持查房、指导临床,促进了中医学术的提高。
逐步建立了协同创新的一些模式。
为更有助于重点病种研究和相关业务建设,大学成立了湖南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对基地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如与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合作,建立“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以慢性肝病中医临床数字化建设为示范,以点带面,深化中医临床各病种诊疗信息化、标准化研究;与中南大学有关单位建立临床数据管理中心,完善临床研究的数据管理平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指导下,建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肝病研究联盟,牵头全国范围的肝病中医药研究;设立基地重点病重科研专项,医院投入300万元,在全国范围内招标,建立肝衰竭中医临床研究平台。
重点病种研究取得进展,专病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是我国肝衰竭的主要类型。近50年来,学科从基础到临床对中医药治疗肝衰竭进行了大量研究。本阶段主要进行“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治疗肝衰竭研究。研究创新性提出“瘀热/湿热+脾虚”是肝衰竭的主要病机、“阴阳黄”的病证名和诊断标准,并进行随机、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学科还与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慢加急性肝衰竭课题组”进行协同攻关,研究发现中医药干预可明显提高肝衰竭的疗效:黄疸消退率达90.1%,肝衰竭的死亡率降低近30%。为中医药介入危急重症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学科还进行了中医药促进慢乙肝抗病毒免疫学应答作用研究:研究发现,与健脾法比较,补肾解毒法对HBV特异性免疫缺陷有更好的恢复作用;联合补肾解毒配方治疗慢乙肝,E抗原阴转和血清转换率可提高10%~20%。基地建设显著提升了学科的临床服务能力:2012年与2008年比较: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增加了96.61%和78.75%,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了6天,2012年平均住院天数为17.7天;急危重症和疑难患者的比例分别增加36.52%和32.84%,门诊与住院患者中医治疗率增加了2.72%和4.30%,分别达到98.02%和98.80%;中药饮片和医院制剂用量分别增加200.25%和71.78%。
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工作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是中医发展的一次良好的机遇。但绝不会是三、五年就能建成、办好的事情。这个目标也许需要几十年、或者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纵观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医院,如英国皇家马斯滕医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莫不经过数百年的持之以恒的追求,方才达到今日的辉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也需要有志者,尤其是中医界本身孜孜不倦的努力,方有可能达到目标。
建设的长期性。
建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或研究型医院,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理念、文化、学术、经验等的积淀。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魏志·下》,卷二十六)即言此。
内涵的系统性。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关键是内涵建设。除了基础条件,热爱中医、具备科学精神、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人才队伍是建设的关键。这个团队不仅仅只是临床和科研的专业技术队伍,还包括管理、技术支撑和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人才与队伍。只有具备这个前提,管理决策的科学与法制化、医疗服务的品牌化、岗位职责的明确化等内涵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实施。毛主席讲“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即说明了人是关键因素。
支持的持续性与多元性。
尽管作为一所私立大学,霍普金斯常年获得美国联邦政府的巨额科研拨款。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亦需得到国家的大力与持续的支持。同样,基地也须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具备多元化筹措资金的能力。这样,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