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杏林文化 中医的形象代表……
123456789
“杏林”因东汉建安时期名医董奉行医济世的典故而来,演化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以赞美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等丰富的内涵,其灵魂是“道”与“德”,凡习医药者欲成为“杏林中人”,必推崇“杏林精神”。杏林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医的形象代表,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现象的标志,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陕西中医学院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陕西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在60年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岐黄故里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积淀,深得十三朝古都厚重的历史英华,传承药王孙思邈等大医医德医术的遗韵,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思路,丰富和拓展文化育人的工作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杏林文化。
工作目标与思路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原则,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准确把握和提炼“杏林文化”的精神实质,提出“弘扬杏林文化,强化文化育人”的工作理念,把弘扬“杏林”文化与加强学生“仁爱”教育、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结合起来,进一步实践“杏林文化育人工程”建设,将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化为学校独特的气质和行为规范,使“精诚仁朴”校训成为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实践方法与过程
(一)确立杏林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60年办学历程中,陕西中医学院人将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机融合,凝练成“精诚仁朴”的校训,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取向。其核心理念源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地学习和研究“至精至微”的学问;“诚”指真诚、诚实的品德修养和对医道诚笃修习的至诚之心;“仁”指仁德、仁术,包括“孝、悌、忠、礼、勇”等内容;“朴”指质朴实在、朴实无华的品格。“精诚仁朴”涵盖了师生在品德、行为、学识与才能方面的要求,是治学之铭言,是处世之警句,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凝练,已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指针和自觉行动,成为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加强杏林文化的载体建设
学校在新校区及附属医院建设中,注重体现杏林文化特色。校园内的道路、广场、亭台命名均采用中医药专用术语,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楼、办公楼等公共场所张贴历代名医画像、中医药名篇、中医药主题字画;在主要场所设立中医药文化石、励志石、药王孙思邈雕像、医学生誓言碑等;在校园主干道悬挂方剂汤头歌诀、名人格言等,将学校的杏林文化充分融入环境建设,使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能育人,真正实现了人文景观、自然环境与育人理念的和谐统一,广大师生在校园环境中感悟博大的中医药文化精髓,感受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学校拥有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创建最早的一所专业博物馆——陕西医史博物馆(创建于1965年),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中药标本馆、人体生命科学馆、校史馆、中医药文化苑组建成国医文化博览园。博览园既珍藏有大量珍贵的医学文物和古医籍,又拥有品种丰富、工艺精湛的中药和人体标本。“三馆合一”既是教学、科研的平台,又是爱国、爱校、科普教育的阵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近年来,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6万多人。中医药文化苑中“校训坛”、“养生亭”、“五行广场”及“文化墙”的设计,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杏林文化氛围,成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生动教科书。
设在学校的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思邈计划中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将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开展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拜师仪式、中医经典诵读及等级考试、名医故事会、博士—本科生互动、随师侍诊、名医名师大讲堂、创办学生刊物等特色鲜明的活动,使学生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杏林文化的洗礼,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学校开辟了药用植物种植园,种植了上百种有观赏性、实用性的药用植物,并制作了标签。学生到药园种药、识药、辨药、采药,既丰富了实践教学手段,又增强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强烈感受。
学校充分利用陕西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中医药文化学科的平台优势,不断加强医古文与中医药文献、中医药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以及孙思邈与中医药养生文化等研究,深入挖掘杏林文化精髓,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传播作用,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三)彰显杏林文化的育人功能
1.以“精”为基,书写精勤不倦,精益求精。广大教师以“精诚仁朴”为训,精勤治学,精研医道,勤求古训,孜孜不倦。学校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离退休教师的资源优势,设立“名医名师讲坛”、“导师论坛”、“临床医学大讲堂”、“人文大讲堂”及“校友讲坛”等文化讲堂,使学生聆听名师教导、领略大家风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焕发传承弘扬传统医术的热情,激发对中医药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学校开展中医药技术大比武、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中医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了“学经典、诵经典”风气的逐渐形成,加强了学生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胜任中医药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历史使命的“铁杆”中医人。
2.以“诚”为先,追求德艺双馨、德才兼备。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经典学习、实践能力、辩证思维、医德修养的培养,把“德才兼备”作为医者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真心待人,诚实处世,虚心学习,勤奋工作。学校坚持创新培养理念,在育人中坚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理念,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寓德于教,育人育心,促使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深化;积极整合学校资源,营造健康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引导作用,以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承载,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着力以浓厚的杏林文化底蕴,使学生意志情感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以“仁”为本,秉承大爱惠民,仁术济世。学校把杏林文化中的“仁德”、“仁爱”、“仁术”、“仁人”与学生的敬业、责任意识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医者仁心”、“仁术济世”、“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开展人文关怀教育、爱心教育、良心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让实习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深对医德医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外在的医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良好的医德信念和品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积极开展义诊服务、帮贫助残、支教扫盲、义务劳动、政策宣讲等系列活动,塑造了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和自身行为,为投身社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以“朴”为美,提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深入挖掘、大力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举办了邵小利烈士精神报告会,大力开展学习活动,学习她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号召广大师生向国医大师张学文学习,学习他心系患者、悬壶济世、精益求精、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高尚医德;开展了向背父上学的王国海同学学习的活动,学习他勇挑重担、自强不息、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开展了向杨善洲、侯伯宇、吴孟超等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学习他们心系祖国、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通过学习宣传英雄模范人物,广大师生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具体行动,在学校形成了立足岗位,创先进、学先进、赶先进、比贡献的良好氛围。
主要成效与体会
(一)人才培养显成效
在岐黄故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熏染下,学校培养出了一支整体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充满活力、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拥有西北地区唯一获“国医大师”称号的张学文教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针灸传承人郭诚杰教授、16名陕西省名(老)中医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不断改革创新,确立创新教育新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在教学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努力构建创新模式新举措: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临床技能大赛”等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推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向纵深发展。广大学子身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校园,接受杏林文化熏陶,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提高、人格修养的提升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强化了杏林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了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率稳中有升的培养目标。近5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种比赛中获奖48项,在校学生发表论文500余篇,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8%以上,名列陕西省同类高校前列。2008年学校被评为“陕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文化传承谱新篇
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医人。1982年6月,学校原中医系79学生邵小利因抢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在邵小利精神感召下,学校成立了邵小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们本着“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原则,无偿服务社会公益,涌现出了背父上学的王国海、见义勇为的李亚青、献身中医药事业的胡秋炎、大义大勇的岳元勋等一批优秀人才。
“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坚持开展志愿活动:人文科学系“小红帽”志愿者团队常年坚持公益服务;临床医学院等志愿者团队多次赴咸阳康复教育学校看望残障儿童,赴敬老机构提供医疗、文化等服务。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展示了杏林学子良好的精神面貌,增强了青年学子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学校“传承延安精神,弘扬英烈风范,造就品学兼优的中医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结硕果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推进素质教育创新相结合,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切实承担起大学文化的引领责任,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连续7年被评为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集体”称号,是省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因校园文化气息浓厚,环境优美,学校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国内传递的唯一一所中医院校。2009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
悬壶济世民为重,杏林花开别样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中医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精诚仁朴”的校训,传承“严谨有为,知行合一”的校风,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有利契机,以“杏林文化育人工程”为载体,以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为主线,以繁荣中医药文化为重点,以“杏林”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在创新中强筋壮骨,在改革中深化内涵,在发展中外塑形象,在竞争中提升实力,奋发有为,勇敢迎接挑战,努力为实现“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和谐文明的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