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痛风治疗原则“痛风方”……

123456789

痛风是一种关节红肿疼痛发作性的疾患,根源在于嘌呤代谢紊乱,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古代亦有痛风之病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就明确提出痛风之病名,其多部著作中均有痛风的论述,影响深远。

《丹溪心法·痛风》篇中说:“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深身化热”,“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对痛风的病状作了生动的描述,与现代痛风病的描述非常相似。朱丹溪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但又不同于历节风。对于痛风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已经认识到有受寒涉湿等因:“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并认识到病人有种特殊的病理产物“污浊凝涩”,瘀滞脉络。

朱丹溪是“湿热论”的倡导者,因此在痛风治疗上,提出了“以辛热之剂,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的治疗原则。

朱良春对痛风的研究颇为深入,曾对经典及诸学百家于痛风的论述,详加分析,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探索思考而提出了“浊瘀痹”的病名。他认为,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痹证,其病名与现代西医的痛风相同,但概念有异,所指的疾病不一定是现代医学的痛风,如以此诊断,易于中西混淆。

朱良春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梁肥甘之人,关节疼痛以突发、红肿、夜半为甚为特征,且有结节,或溃破溢流脂液。受寒受湿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物,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

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久则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脉,则见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见恶心呕吐、头昏、心悸、尿少、肤痒、衄血等症,甚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病”而致肾衰竭之症。

凡此种种,皆因浊瘀内阻使然,并非外风所为,故称“浊瘀痹”。朱良春的“浊瘀痹”理论,形成于约20世纪80年代,此与我国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逐渐改变有关。此理论和病名的提出,是对痛风学说的创新,是在继承中的发展,为本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指导着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依此理论、病因,创立痛风的治则,那就是“泄化浊瘀”,审证加减。以便浊瘀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康。

所用“痛风方”中:土茯苓、萆薢、薏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南通市中医院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室)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