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龙云家|湿疹临床表现与治疗方……

123456789

湿疹可引起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皮损。这些皮损表现与其他皮肤病的皮损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仅靠这些无法辨别湿疹。那么,如何鉴别呢?

1.阵发性、持续性的瘙痒。湿疹患者的皮损处可出现剧烈的瘙痒。这种瘙痒呈阵发性、持续性加剧,即使在患者注意力分散时也不会缓解,而在患者安静下来时会更加严重。

2.皮损呈多种形式的改变。湿疹主要可分为原发疹与继发疹两种,原发疹的皮损主要表现为丘疹、水泡疹等,继发疹的皮损主要表现为糜烂、渗液等形态,而且原发疹与继发疹可同时发生。

3.病程长、易转移。湿疹的病程较长,可达几个月至数年。该病的病灶可从一个部位向另一个部位转移。急性湿疹患者若治疗不当,可导致该病转为慢性。而慢性湿疹患者若治疗不当,又会导致急性发作。 

4.痛位广泛。湿疹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多发生在面部、手部、足部、乳房和外阴等处。

5.皮损处有大量的液体渗出。皮损处有液体渗出是湿疹的独特症状之一,不过,只有处于急性期的湿疹才会出现渗液,而慢性期的湿疹皮损部位会比较干燥,较少有液体渗出。

湿疹的中药外治方

1.取苦参适量,紫皮大蒜2头。将苦参研成细末,紫皮大蒜捣成泥状,将苦参末与蒜泥混合后外敷于皮损处,每日敷3次。此方具有清热、燥湿、止痒的功效,尤其适合瘙痒症状较重的慢性湿疹患者使用。 

2.取茄子1个,雄黄、枯矾各15克。先在茄子上挖一个小孔,将雄黄、枯矾装入孔内后封好。用炭火将此茄子烤软,待茄子中的枯矾、雄黄完全渗透到茄肉中后,将茄子切开,用茄肉轻轻地擦磨皮损处,可每天擦磨2次,每次擦磨5分钟~10分钟。此方具有解毒燥湿的功效,尤其适合急性湿疹患者使用。

3.取青黛、滑石粉、黄柏各15克,冰片9克,麻油适量。将前四种药物一起研成细末。将此药末用麻油调成糊状。用此药糊外涂患处,每日涂抹3次。此方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尤其适合急性湿疹患者使用。 

4.取滑石、炉甘石各50克,冰片10克,艾叶15克。将上述药物一起研成细末。将此药末装入广口瓶中备用。湿疹患者可每次取适量的此药末撒在皮损处,然后用消毒的纱布包扎固定。此方具有清热止痒、祛湿敛疮的功效,尤其适合皮损渗出液较多的湿疹患者使用。

常用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湿疹,常用维生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镇静剂,而中医的治法有多种。

急性湿疹初发的急性湿疹皮损若仅表现为潮红、丘疹或有少数小疱而无渗出液,可使用具有消炎、止痒作用且刺激性小的外用药液湿敷患处。常用的药物有:3%的硼酸水、炉甘石洗剂、2%的冰片洗剂、5%的明矾炉甘石洗剂等。此类患者的皮损若仅是出现潮红的表现,也可酌情使用硼酸滑石粉进行治疗。 

患者的皮损若出现水疱、糜烂等表现且渗出液较多的话,可使用具有收敛、消炎、促进表皮细胞恢复作用的药液湿敷患处。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复方硫酸铜溶液、3%的硼酸水、0.5%的醋酸铅或醋酸铝溶液。此类患者皮损的渗出液若较少,可外涂氧化锌油或氧化锌糊进行治疗。

亚急性湿疹该型湿疹患者可根据皮损渗出液的多少及皮损糜烂、肥厚、瘙痒的程度来选用具有消炎、止痒、干燥、收敛作用的油剂、泥膏或乳剂进行治疗。常用的这类药物有:3%的黑豆馏油、5%的黑豆馏油泥膏、2%的冰片乳剂等。

慢性湿疹该型湿疹的治疗原则应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内的炎症吸收为主。此类患者可根据皮损肥厚、干燥的程度来选用不同浓度的煤焦油类软膏或糊剂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患者的皮损若较薄或伴有轻度的糜烂,可使用煤焦油糊剂进行治疗。患者的皮损若表现为干燥性的肥厚,可使用5%~10%的煤焦油软膏或煤焦油酊剂进行治疗,也可在此类煤焦油制剂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水杨酸或硫磺,这样疗效会更好。需要注意的是,湿疹患者在进行上述治疗时,应将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不过,西医治疗湿疹时所用的药物副作用都很大,而且多数是对症治疗。因此,湿疹患者在采用西医疗法控制症状的同时,应更多地采用中医的方法治疗。

日常注意事项

1.在外出时要保护好患处,尤其要避免患处受风或被阳光长时间照射,以免导致皮肤干燥而加重病情。 

2.当患处瘙痒难忍时,可通过拍打患处或涂抹止痒药物来止痒,切不可大力地搔抓患处。对于控制力较差的婴幼儿患者,应给其剪短指甲或在其睡觉时给其戴上手套,以防止患儿不自觉地搔抓患处而引起感染。

3.洗澡时应以淋浴为佳,不要用热水烫洗或过度地清洗皮损处,以免加重病情。洗澡时应使用中性的浴液或肥皂,洗完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并要在患处涂抹外用药物。 

4.要尽量穿柔软、宽松的棉质或其他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少穿会引起过敏的人造纤维及毛料等制成的衣服,以免加重过敏症状。 

5.要注意控制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过于闷热或过于干燥的环境都可导致湿疹病情的反复。

另外,湿疹患者在平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抑郁、焦虑、暴躁、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出现,这样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范爱萍)中国中医药报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